2006年,生物质发电走入中国,各地掀起秸秆发电厂投建高潮。在国能和凯迪等龙头企业的带领下,生物质发电逐渐形成一个规模化的产业链。
然而在历经初期的建设高潮后,生物质发电很快陷入了低谷。近些年来,随着国补政策的调整,生物质发电产业开始从规模化走向碎片化。
生物质发电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非常不容,产业链从规模化再次走向碎片化,生物质发电产业究竟难在哪里?
一、主管部门不够重视
任何产业从落地生根到喷薄发展,必须要有国家的大力支持,这不仅仅是国情所决定,也是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生物质发电从丹麦走向中国,走得是高层路线,结果导致能源主管部门在业务认知上的空白,结果是企业倒逼政府被动决策。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管部门对于生物质发电到底属于电力、环保还是农业存在认知模糊,结果导致政策上的混乱和对产业不够重视。
二、龙头企业没有做出榜样
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的发展需要龙头效应,从而形成产业链的核心。这一点风电、光伏和垃圾发电做得非常好。
正是因为有龙头企业的存在,即使有个别企业出现问题,也不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而生物质发电产业,却因龙头企业遭遇了滑铁卢。
国能的几次沉浮,凯迪走向破产,可以说给生物质发电产业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要知道这哥俩,可是曾代表的是整个生物质发电的脸面。
三、没有制定产业标准
一个产业链的成熟与否,关键看是否形成标准化。从生物质发电在中国诞生之日起,没有人去推动标准制定。
从生物物质发电产业体系标准、装备制造和技术标准、运维管理标准、技术人员专业培训标准都没有,整个产业一直处于散养状态。
由此导致的后果是,产业投资随机,专业人才匮乏,装备技术落后,生物质发电由规模化再次走向碎片化是注定的。
原标题:生物质发电产业,从规模化走向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