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默克尔与尼日利亚总统乔纳森会见
图片来源:《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7月14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结束了对肯尼亚、安哥拉和尼日利亚的非洲三国之行。出访前,默克尔在每周电视讲话中表示:“此行旨在促进能源合作。我们将在肯尼亚寻求可再生能源合作;我们希望与安哥拉建立能源和原材料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大与尼日利亚的贸易往来。”对于此次出访,德国政府官网上评论为“默克尔此行旨在说明,德国与非洲的关系非比寻常。”
据外媒报道,这是默克尔上任来第三此出访非洲,同时,默克尔也是30年来第一位访问尼日利亚、第一次对安哥拉进行正式访问的德国元首。有分析指出,此次出访的大背景是,德国在6月宣布了对非洲的新政策,未来德国将通过加大双边贸易来实现对等价值,进而实现对非洲的援助。换言之,德国的非洲新政将由昔日的单边援助为主转为双边贸易,特别是在油气和矿产领域的合作。
一位资深能源专家向新欧洲网表示,“安哥拉和尼日利亚都是油气出口大国,默克尔此行目前明确,相比之下,肯尼亚可能有点特别,但是德国正计划对肯尼亚输出新技术,其中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在为本国寻求油气供应的同时,德国也希望能推动本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出口到非洲地区。”
安哥拉油气,我所欲也
据路透社分析称,由于决心放弃核电,未来德国电力供应形势或比较严峻,因此,德国目前正积极考虑其他发电方式,如天然气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等。安哥拉、尼日利亚油气资源丰富,默克尔此次能源之行意图明显。
非洲执行网认为,安哥拉和尼日利亚都极为依赖石油出口,目前正急切需要发展能源基础设施,德国可以帮他们拓宽经济领域、扩大电网,这对双方发展都是一个良机。2008年,德国政府宣布了一项与安哥拉的能源合作计划,目前该计划正在运作,德国希望能长期获得安哥拉的液化天然气,目前已经有德国公司在尼日利亚开展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据安哥拉官员表示,目前安哥拉对德国出口的95%的产品都是油气,安哥拉进口的主要是机械、钢铁和食品。
7月13日,默克尔抵达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在会见安哥拉领导人的同时,默克尔表示:“能源和原材料合作是两国的潜在投资领域。安哥拉是石油出口国,高涨的油价使安哥拉迎来经济发展良好期。”
另外,安哥拉的LNG厂原计划是向美国输出LNG,但是随着大量页岩气的发现,美国不再需要LNG。随着LNG厂明年投产,LNG最终将输往何处引人关注。据悉,安哥拉LNG主要将输往亚洲,有一部分将运往欧洲。目前德国并没有LNG终端设施,如果计划未来进口LNG,德国需建设进口终端,正在德国威廉港建设的两个终端已被叫停。
尼日利亚黑金,亦我所欲
7月14日,默克尔在出访尼日利亚后结束了为期3天的出访行程,她与尼日利亚总统乔纳森进行了交谈。阿曼观察网认为,由于两国之前合作不尽如人意,默克尔希望借此机会推进双边贸易。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该国大部分收入来自石油,同时还有伴生天然气,德国计划在该地区开采天然气。默克尔表示:“我决心进一步加深德国与尼日利亚的联系,能源合作无疑将成为双边密切合作的重要领域。”
尼日利亚将吸引不少欧洲公司,尼日利亚总人口超过1.5亿,今年经济预计将上涨8.5%。德国与尼日利亚的贸易额将从2009年的28亿美元上涨到35亿美元,因为德国要购买尼日利亚的原油,尼日利亚将进口德国制造的机器以发展基础设施。德国同时希望在尼日利亚农村地区建立水电站。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表示,英国和德国这两大欧洲经济体最近相继到访撒哈拉以南非洲,其中透露的一个主要讯息就是未来他们将强调双边贸易,而不再是单边援助。英国首相卡梅伦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相继到访尼日利亚,他们目标明确,希望与这个非洲石油生产大国、人口最多的国家加强贸易关系。
肯尼亚新能源,更不能缺
7月12日,默克尔在内罗毕表示,将增加对肯尼亚的投资,进一步加强两国在能源和环境上的合作。另外,德国希望通过建立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肯尼亚成为德国在东非地区的商业通道。
一位资深能源专家表示:“德国能帮助肯尼亚发展可再生能源,风电就是个很好的选择,同时也包括太阳能。德国目前已经在太阳能研究上投入不少,对于不少非洲国家而言,太阳能发电是最佳选择。非洲发展太阳能的瓶颈就是发电成本过高。如果价格下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巨大市场潜力将得以体现。未来,欧美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开发太阳能的势头将持续。
对此,美国合众社分析称,德国不少太阳能企业都很重视非洲太阳能市场。默克尔表示:“德国决心在非洲推广可再生能源,我相信在这一领域,德国是很好的典范。非洲能学习我们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经验,我想这对于人口稀疏地区而言,是个很好的选择。”
据悉,德国与非洲在可再生能源上的贸易额每年为3.96亿美元,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一数字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董事斯坦勒表示:“在未来3到4年里,我们将在肯尼亚见证一场能源革命。从太阳能到最大的风力发电厂,这说明转向低碳经济、发展高效环保能源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发展中国家同样享有这种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