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政府经过半年的反复磋商,力排众议,终于决定从明年7月1日起对矿业、交通、能源等行业的500家大型企业开征碳税。这是继欧盟和新西兰之后第三个有望在全国范围内引入碳交易机制的发达国家。
政府拟征碳排放税
最新数据显示,澳大利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2010年继续增长0.5个百分点,达到5.43亿吨。而澳大利亚能源领域的碳排放量在1990年至2010年间增长了44%。工业领域的碳排放增长问题十分突出,主要增长来自钢铁工业。
澳大利亚总理朱莉娅·吉拉德7月10日告诉媒体,澳大利亚政府预计,全套计划的实施可在2020年削减1.59亿吨的碳排放量,与2000年相比减排5%。
吉拉德把这一计划看成是减少环境污染最公平最廉价的方式,同时也是构建清洁能源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她认为,让企业停止环境污染并让他们对清洁能源做出更多投资的最佳方案,就是让他们在造成污染时交纳碳税。
此次征税的重点直指矿业、能源和交通等产业。被列入征税名单的公司包括:力拓(RioTinto)、必和必拓(BHPBilliton)和伍德赛德(WoodsidePetroleum)等矿产资源和石油巨头;另外,还有国际电力(InternationalPower)、TRU能源(TRUenergy)等电力企业,布鲁斯科(BlueScope)、一钢(OneSteel)等钢铁公司。
具体征收比例是,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征税23澳元(约合24.7美元);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增至24.15澳元(25.97美元);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为25.40澳元(27.32美元)。
新的征税方案将覆盖澳大利亚60%的碳排放。政府打算在最初3年投入92亿澳元(98.9亿美元),一方面用于关停一些污染程度较高的发电厂,另一方面确保钢铁、铝业等支柱产业免遭“扼杀”。
从2012年至2015年,政府将免费发放碳排放许可份额,66%提供给排放量处于中间水平的出口型企业。对冶铝厂、炼锌厂、钢铁制造厂等碳排放较多、贸易量较大的企业,碳排放许可份额将覆盖企业平均排放量的94.5%。
澳大利亚有2170万人口,全国电力供应的80%来自于煤炭为燃料的火力发电,碳排放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7%,因而成为发达国家中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节能减排一直是澳大利亚政府的一块心病。
“果断而大胆的决定”
众所周知,出于经济结构上的原因,澳大利亚一直拒绝签署《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直到工党政府上台。2007年12月3日,前总理陆克文代表澳大利亚正式签署了《京都议定书》。澳大利亚政府一直致力于节能减排计划,试图改变澳在环保方面的形象。为了减少碳排放以及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近年来澳大利亚已投入了数十亿美元,2010年在低碳能源方面的投资更是创纪录地达到2430亿美元。
此次出台的碳排放税被看作是2009年前总理陆克文提出的资源附加税的改良和延续。为争取足够的支持,新计划还纳入了一系列补偿措施,包括“就业和竞争力方案”,为排放密集的出口型行业提供价值92亿澳元的补偿;将碳排放税一半以上的收入通过增加补贴和减税等方式为90%受影响家庭提供补偿;同时,设立了12亿澳元的“清洁技术方案”和13亿澳元的“煤矿工业就业计划”。
澳政府希望将这一综合性的碳税征收计划实施3年,然后在2015年逐步向温室气体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机制过渡。虽然饱受矿产、能源企业的反对,但该方案已获得绿党和独立议员的支持。由于绿党在澳大利亚参议院掌握着可以打破平衡的关键票数,这大大增加了该计划在今年下半年获得国会通过的可能性。
澳政府在计算矿产企业的排放时,将开采、运输、港口,直至离境的每一个环节都计算在内了。由于重量问题,矿产在生产与运输环节需要大量的能源支持,必然会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澳大利亚是世界主要的矿石和煤炭出口大国,这一碳税计划很可能会提高矿石出口的成本。
从二氧化碳单位征税价格看,与欧洲碳交易市场当前一吨十几欧元的水平相比,澳大利亚每吨23澳元的碳税价格是比较重的。有专家认为,碳税增加了生产者的成本,企业会将一定的新增成本向下游转移,使澳大利亚出口的矿石和煤炭价格“水涨船高”,对最终用户产生影响。
国际能源机构5月份曾表示,与前一个创纪录年份2008年相比,201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约5%。国际能源机构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说,这一数字敲响了警钟,如果要实现2020年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减排目标,那么各国必须迅速作出“果断而大胆的决定”。
从目前的形势看,给澳大利亚政府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总理吉拉德表示,为碳排放定价是澳大利亚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方案的核心部分,未来澳政府将更加关注清洁能源,这是澳大利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