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大气污染物沉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工业固废和城市垃圾堆放、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土壤作为大部分污染物的最终载体,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土壤污染影响人居环境,也会导致农作物污染、减产、品质下降,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且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
关键词:土壤污染;修复;难点;对策;分析
1导言
随着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的出台,全国各省响应国家号召,均已出台了地方“土十条”,为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具体规划,土壤修复行业迎来了发展机遇期。此文根据土壤类型、污染程度及利用规划等,分析土壤修复市场容量与趋势,为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状况
2.1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指出,全国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尤其是耕地和工矿业废弃地。数据显示,全国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1.2%、2.3%、1.5%、1.1%,此处所指的轻微污染是土壤污染物含量超过其标准限值[3]的1~2倍,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超过2~3倍、3~5倍、5倍以上。从污染类型来看,污染比重从大到小分别为无机型、有机型、复合型,其中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从污染区域看,南方土壤污染问题严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从土地利用类型区分,耕地、林地、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10.0%、10.4%。另外,最突出的八大类土地污染问题按污染严重高低分别是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土壤、工业废弃地、采矿区、工业园区、污水灌溉区、采油区、固废集中处理处置场地、干线公路两侧等局部地区,污染地块点位超标率分别是36.3%、34.9%、33.4%、29.4%、26.4%、23.6%、21.3%、20.3%,其中重金属为主要污染物。
2.2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土壤污染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据中宜环科环保土盟数据库和《2015中国土壤修复发展白皮书》)的不完全统计,2007至2015年已有29个省发布过土壤修复项目,但总体上数量并不多,最多的为湖南省,共开展了三百多个项目,广西、江苏、广东省的项目数量刚超五十个,黑龙江、海南等地则更少。目前土壤污染与治理市场呈现出由重污染区域和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中部、西部乃至全国发展的趋势。“十二五”是土壤环境保护问题受到重视、土壤修复试点有序推进、土壤修复市场开始启动的时期;“十三五”是土壤修复工作全面开展、土壤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和改善的时期。“十四五”阶段我国将更加重视“质”的提升,全面形成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预防、控制、综合治理及质量提高关键技术与装备体系;打造土壤污染综合防治试点与工程示范,使我国大部分污染土壤得到修复,土壤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建立国家土壤环境监控、预警与信息管理体系平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环保产业链。
2.3“土十条”对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影响
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土十条”是整个土壤修复事业的里程碑事件,为下一步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具体蓝图。计划中明确了土壤修复工作的目标: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分别达到90%左右和90%以上;到2030年,均达到95%以上。截至2017年4月底,全国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除港澳台)也均已发布“土十条”,大部分省份还是在分解和细化国家目标。不过,也有些省份根据其土壤污染特点、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在地方版“土十条”中突出了当地特色。比如,黑龙江将黑土地作为治理重点之一,选择双城、呼兰、北林、等9个县(市、区)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
3土壤修复产业健康发展方法分析
3.1强化土壤修复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养
以世界眼光,着力于全球范围,强化从先进机构加强人才引进。以绿色教育为契机,形成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能培训、企业专业人才短期培训的综合人才培养体系,为土壤修复产业的健康发展持续提供人才支持。利用产—学—研平台,以项目为抓手,以商业化应用为目标,通过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实验与开发为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大力提升土壤修复产业高级管理者的策划、运营和管理能力。
3.2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支撑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
以绿色和现代为方向确立土壤修复的重点技术创新方向,在防止修复过程中的污染转移或二次污染的同时,使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更加符合高质量增长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针对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加强土壤淋洗和植物修复等绿色可持续修复技术、复合污染的组合式修复技术、原位还原稳定化技术、绿色修复功能材料、集成智能装备的引进、研发和应用,通过工程示范推进商业化运用和产业化发展。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积极构建土壤污染状况监测网络、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支持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和市场规范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问题为导向,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主要方式,重点支持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等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校地、校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等科技平台建设。加大土壤污染修复的基础研究、技术与设备的研发投入,形成本土化的土壤污染绿色可持续修复系统解决技术方案与产业化模式,为提升研发水平和增强产业化运用能力创造条件。开展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典型区域和重点行业进行土壤污染协同控制、联合修复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增强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学创新及技术推广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土壤修复重大集成技术、设备和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和工程化应用,推动土壤修复产业的快速发展。
3.3拓展投融资渠道,夯实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
土壤修复所需要的费用远远高于进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所需要的费用,政府应加大对企业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财政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同时,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创新,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联合机制,运用PPP模式、超级基金等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功能,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土壤修复产业。鼓励符合条件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发行股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探索通过发行债券、彩票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4结论
土壤修复产业是环保产业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其市场规模在未来可能是千亿级或万亿级。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面临要素支撑能力不强、配套基础条件薄弱和环境监管基础能力不足三大难题。需要从强化土壤修复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养,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支撑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拓展投融资渠道、夯实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三方面入手,加强土壤修复产业的要素支撑能力建设;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完善产业链为中心,培育和壮大土壤修复产业集群;完善土壤修复产业配套基础条件;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和对土壤污染修复项目的管理。
原标题:土壤污染修复产业发展的难点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