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上市公司的公告里,出现了一种比较抓人的趋势。
9月13日,金贵银业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曹永贵12日与稷业集团签署股权转让意向协议,拟将其占公司总股本的16.70%,转让给稷业集团。权益变动完成之后,稷业集团将成为控股股东。
这位稷业集团全称为“上海稷业(集团)有限公司”,小巴层层往上翻了翻“家谱”,终端溯源到央企中信集团,所以,金贵银业这家民企,原来是投入到了“国家队”的怀抱。
若是只此一家,倒也并不新奇。然而,小巴根据公司公告做了粗略统计,2018年以来,从“暗送秋波”到“暧昧不清”到“尘埃落定”,加起来就有20多家上市公司意图或正式加入“国家队”。
“婆家”国资方面,也是各式各样的都有。小到二三线城市区级国资委、财政局,大如大央企中信,甚至还有几个戴着神秘面纱,如舆情战略研究中心、国防大学政治部等等。
*2018年以来已明确公告将股权出让给国资的上市公司
这似乎和过去常见的企业混改有很大不同。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允许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革,即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但改革的主流形式多为民企参股国有企业。
2017年8月,中国联通混改试点方案落地,明确引入BAT、京东、中国人寿等民企战略投资者,成为近年来民企参股国企的标志性混改事件。
但混改的另一个形式——国资入股民营企业,却一直以来显得比较谨慎,不过也并非无迹可寻。
2014年,就有隆平高科这一先例。
隆平高科是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名字命名的企业。1999年刚成立时是个国企,隶属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2004年长沙新大新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实际控制股东后变身为民营企业。到了2014年9月30日,公司宣布引入中信集团。2016年1月,中信集团正式成为隆平高科实际控制人,最终控制人则是财政部。
而就在中信集团入主一年多后,隆平高科的战略目标从成为全国领先的种业龙头到争取在2020年成为全球种业八强,2025年进入全球前五。
也就是说,隆平高科作为全国高水平选手之一,由于国资的入驻,骤然加速了其国际化进程,要与全球一流的企业一争高下。
不过,如今这些争当“国家队”的上市公司,却并非全都像隆平高科这样属于优质资源被整合。在小巴统计的数据中,半数以上公司存在债务危机、股权质押爆仓等各种违约问题,引入国资更像是“江湖救急”。
那么,民营企业变身“国家队”是否会成为混改的新趋势,“入选国家队”的原因和形式各有哪些,这是所谓的“国进民退”吗,对于中国经济来说,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且看小巴问来的大头意见。
当前,国企收购、控股民企上市公司的案例比较多,从民企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经济增速下行和股市不景气,一些民企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触及平仓线触雷,今年已有20家左右将大比例股权转让给国有资本,国资成为实际控制人。
②一些民企正处交接班时期,子女不想接班,遇到现在的各种困难更觉得实体经济难做,索性出售股份;
③也有一些案例,是国企和民企之间有产业链协同,或有债务重组、债转股,或民企没有许可证等准入条件、必须引入国资才行,等等。
总体来说,目前不是民企上市公司的扩张上升期,而是困难加剧期、寻求出路期。如果拿结婚来做比喻,现在的婚姻民企是比较被动的,但不结婚活不下去。
而国资方面,2016-2018年,国资尤其是中央国资利润增长突出,是供给侧改革的受益者,客观来说就是家底厚了。在反腐倡廉背景下,政府项目更倾向于给国企,给民企有时说不清楚,所以国企的发展空间也大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