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环境监测发展历程
1.1. 环境保护,监测先行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进行测定,获取各类环境状况指标(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通过环境监测,可以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实证支持和保证。因此,环境监测行业是整个环保行业的前提和基础。
在环境监测行业中,根据监测领域,可分为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等;根据监测对象,可分为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等,其中环境质量监测的目的是考核环境质量以及环境保护成果,运营主体主要是各级环境监测站;污染源监测的目的是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量,运营主体主要是排污企业监测部门。在不同的监测领域及监测对象分类下,环境监测分别具有特定的监测指标。
1.2.环境监测政策频出
环境监测行业的良好发展,有利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环保监管,同时是环境治理的重要标准。从“十二五”期间开始,国家就开始构建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近年来,国家更出台系列政策推动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监测远程化、智能化的实现以及生态环境的科学决策和精准监管。
随着“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全面推进,为适应我国不断变化的环境状况以及环保工作进程,国家关于环境监测的政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大气到水质到土壤,监测领域不断扩展。2015年以前,面对日益严峻的空气质量问题,国家不断出台大气保护政策。我国环境监测的工作重点也相对集中在大气监测领域,率先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的制定以及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水质监测紧随其次,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出台,2017年新版《水污染防治法》审议通过,要求建设完善的水环境监测网络、污染物统计监测体系,给水质监测市场带来了强大发展动力。随着《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提出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要求,土壤监测领域的开拓发展,也被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