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参考报》2006年6月30日报道: 和许多老工业基地一样,因为国企重负和资源枯竭,上世纪末期淄博一度跌入“工业低谷”。然而,记者日前在这里采访时发现,“十五”期间,淄博市通过院所改制、高水平“引智”、整合科技资源等方式促进技术创新,并依靠创新走出了“工业低谷”,初步成长为同类城市中的“创新高地”。
政府突破改制难关 企业找准创新定位
面对“国企困局”,淄博市认真筛选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大力推进国企和科研院所改制,使企业在逐步恢复生机的同时,也找准了创新的途径和定位。
目前位于淄博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是山东省首家改制成功的省级科研院所,也是迄今山东为数不多的改制院所之一。公司市场开发部经理孙宁告诉记者:“院所由原来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后,科研人员*大的变化是由原来的瞄准得奖和职称搞科研,变为瞄准市场前景搞创新,并形成了‘创新-产业化-新的市场需求-继续创新’的良性循环。”目前,这家由院所改制而来的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新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技术创新开发的高档陶瓷色料、涂刷金制剂等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首位。
据山东玻璃集团总裁王刚介绍,淄博市在推进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公共财政的职能,一方面为国企减员提供一定支持,另一方面每年公开招标、遴选10个左右的优势项目积极向银行推介,并对项目贷款进行“财政贴息”――用小价钱换来了大产业的发展。
传统产业“引智” 建***产业基地
“十五”期间,淄博市依托陶瓷这一传统产业,积极构建“新材料技术论坛”、“院士专家淄博科技行”等高端科技合作平台。在营造全社会科技创新氛围的同时,把“引智”与传统产业有机结合,从陶都跃升为国内**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离子膜生产技术是世界尖端高新技术,产品是化工行业和未来新能源利用的关键材料。30多年来,这一技术一直控制在美国和日本手中,且价格昂贵,每吨价格超过1800万元。2005年,东岳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攻关离子膜技术取得成功,并初步形成了产业化;而参与联合攻关的东岳集团竟然是一家成立不到20年的乡镇企业。浓郁的科技创新意识已经深入到了淄博中小企业中。
“新材料技术论坛”等系列平台组建4年多来,共有80多位院士参与到平台建设中,征集的高新技术项目和成果近万项,其中签订合同的已经超过1000项,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已经成为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源自:佳工机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