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已经实现突破性进展,具备进一步规模化发展的条件。”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易跃春在6月22日召开的“2016海上风电领袖峰会”上表示,具体而言,“十二五”期间,我国实现了110千伏和220千伏海上升压站顺利安装;实现了国内*长距离110千伏三芯海底光电复合缆成功敷设,突破了220千伏海缆敷设技术;实现了国内*大的自升式平台船投运,作业水深可达40米。此外,全亚洲*大的华能如东3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已开工建设,应用了5兆瓦风电机组安装、单桩无过渡段设计和施工等先进技术和装备。
在风电设备制造能力方面,华锐风电3.0兆瓦、上海电气3.6兆瓦、金风科技2.5兆瓦、远景能源4.0兆瓦机组相对成熟,湘电风能、海装风电、东 方电气均有5兆瓦样机小批量销售,华锐风电、联合动力、明阳风电6.0兆瓦样机已安装。
海上风电具备规模化发展条件
从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核准建设至今,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已有8年时间。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国内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达到482万千瓦,已建成的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为75万千瓦。
根据规划,“十三五”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目标初步确定为1000万千瓦。未来五年,海上风电项目的电价政策将保持目前水平。
上海东海大桥10.2万千瓦风电场项目位于东海大桥东部海域,是亚洲**个海上风电场、我国**个国家海上风电示范工程,项目于2010年6月8日全部完成安装调试、并网发电,2015年12月1日进入为期两年的后运维服务阶段。5年中,该项目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达2082.4小时,累计发电量达到13.29亿千瓦时。
“该项目安装了34台华锐风电SL3000系列离岸型风电机组,这34台机组已全部顺利走出质保期,于2015年12月进入后运维服务阶段,表明了华锐风电在海上风电中的整体实力。”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锐风电”)总裁徐东福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成功的研发和运行经验基础上,华锐风电在东海大桥二期工程中成功安装了1台SL5000/128离岸风电机组,目前已成功运行3年,年平均可利用率达95.16%,平均利用小时数达2296小时,累计上网电量超过5200万千瓦时。未来,基于智慧风机理念,华锐风电还将推出新一代SL5.X系列智慧风机,推动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为了推动海上风电发展,国家能源局曾组织了一次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遗憾的是这四个项目至今都未能真正实施。”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如是说,“十三五”期间,海上风电发展不需要全面开花,不需要上规模,应重点培育出完善和有竞争力的海上风电产业体系,包括设备制造、施工安装、标准规范等。
降低建设成本仍是当务之急
与陆上风电相比,目前海上风电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仍是项目建设成本高昂和行业技术不够成熟,目前我国海上大型风电设备制造、海上风电施工设备制造、海底电缆制造和敷设等关键技术相对薄弱,海上风电机组的可靠性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成本方面,随着海上风电技术的快速发展,设计和建设经验逐步积累,海上风电投资已逐步下降。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统计数据显示,国内海上风电场的建设成本已由2009年的每千瓦2.3万元下降至2015年的1.6万元,具体而言,目前我国潮间带风场单位千瓦造价约为1.4万~1.6万元,近海风场单位千瓦造价约为1.5万~1.8万元。尽管如此,海上风电成本仍是陆上风电投资成本的两倍左右,其中电网成本、建造成本以及其他成本比陆上风电高出近1倍。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看来,注重提升风电技术,*快速地降低成本是海上风电发展的重要方向。海上风电降本有三方面的推动力。首先,技术创新是根本,由于海上风机成本占比小,可加快更大容量机组、更大直径风机的上马;其次,要健全产业体系,持续稳定增长的海上风电市场,是产业能够延续下去的关键;另外,要加强产业上下游的通力合作,确立建设标准。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经营理念,海上运维服务已成为降低海上风电运行成本,提高风机发电效率的另一大利器。海上运维对尚在兴起的运维市场来说,因难度大、成本高、人才少等原因成为我国海上风电发展一大瓶颈。在为东海大桥风电场项目提供质保服务期间,华锐风电建立了完善的海上风场运行管理模式和运维团队,保证了风电机组的高稳定性和风场运营效率。
“海上运维既是华锐新能源综合解决方案的重要部分,可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运维服务支持,也是华锐风电进军未来海上运维市场的重要方面。未来,华锐风电将通过更全面的运维服务、‘套餐类’的运维解决方案、电量提升服务、软件服务等来实现全系列的运维服务布局。”锐源风能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敬利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