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后,国内城市将向“马路拉链”开战,并以此拉动万亿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
相比2013年国务院文件提出的地下管网建设,这次直接提出了“管廊建设”的思路。其方式是将平时直埋地表的通信、电力、给水等管线“搬家”到地面10米以下的综合管廊。
“这是一项‘良心工程’。包括通信、天然气、供暖管道,甚至高压电缆都要进入地下管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般直径5米左右的管廊就可以装下全部这些管线,人员通过竖井进出管廊进行维护”。
一些地方政府的“摸底”显示,目前城市的地下管线包括水、电、气、通讯等7大类,排水、给水、电力、燃气、电信、有线电视、银联网络、工业管线、热力管线等17种。
1994年,上海浦东新区张杨路建成了国内**条市政综合管廊。这条管廊全长约11公里,耗资2亿元,分为敷设燃气管道的燃气室和敷设通信、电力线路和水管的综合室。但公开报道称,建成后多年,张杨路管廊仍闲置过半,却有单位绕过管廊,在周边道路开挖敷设管线。2010年,上海世博园区的地下管廊长约6.6公里,总投资却高达约17亿元。
除了耗资巨大之外,17种管线有17家运营单位,各有各的利益和主管部门,如何协调17根管线进入统一的管廊,考验着地方政府的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