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资讯 » 风机知识 » 正文

吉林能源局:鼓励发展3.0兆瓦及以上陆地风电机组研发制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1-30  浏览次数:39
核心提示: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吉林省能源局近日印发《吉林省能源科技装备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指出,到2020年能源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442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吉林省能源局近日印发《吉林省能源科技装备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指出,到2020能源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442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风电方面,鼓励发展3.0兆瓦及以上陆地风电机组研发制造,发电机、主轴、轴承、回转支承、轮毂、变浆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制造,电场控制与并网控制系统制造等技术;支持优势企业向制造+服务经营模式转变,向风电场运营维护、运营承包等后服务市场发展,向国际化方向发展;鼓励吉林明阳、华锐风电、三一电气等风电整机龙头企业,加大投资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增强风电设备主机和关键配套件的创新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提高1.5-3兆瓦主机产量;进一步开拓市场。以下为规划风电部分选节:

  一、能源科技装备发展现状

  (一)国内外能源科技装备

  1. 国际能源科技装备

  在新能源领域:风电机组朝着大型化、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已运行的风电机组单机*大容量达到7兆瓦, 10兆瓦以上风电机组正在研制中。

  2.国内能源科技装备

  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创新呈现明显后发优势。目前国内风电总装机容量和年投入运营量世界**,国产风电机组市场占有率超过90%,开发了与国情相适应的低风速、低温、抗风沙、抗盐雾等兆瓦级新型风电机组,国内陆地首台5MW风电机组已于2015年8月成功并网运行;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已经下线。

  (二)吉林省能源科技装备发展成就

  1.能源科技

  风电并网、就地消纳和调度优化等技术瓶颈有突破,研究取得进展。国网吉林电力公司在国内首次完成了风电场联网运行短路试验、风机低电压穿越能力现场测试,开发出国内首套风功率预测系统和风电智能调度控制系统;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氢能综合利用技术和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能源转化与存储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东北电力大学风能并网发电、风电制氢项目研究已经进入示范阶段;吉林电科院风能-热能转化技术、风电-火电调峰、生物质发电、低品位能源利用研究取得进展。北京天润新能源公司长岭县龙凤湖20万千瓦风电制氢示范项目已经核准,项目建成后,将拥有20万千瓦风电场、700万立方米制氢和混氢装置,生产低排放混氢压缩天然气,为风电就地消纳开辟一条新途径。

  2.能源装备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吉林省风能资源优势明显,十二五初期开发和利用步伐较快,广东明阳、三一电气、华锐风电、国电联合动力、西班牙歌美飒等10户风机总装企业落户吉林,设计整机年配套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千瓦;中材科技、吉林明阳、大安晨飞等叶片、塔筒、法兰、箱体等风机零部件配套企业也相继落户并生产。

  2011年以来由于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东北、蒙东地区风电限电严重,致使部分风电装备企业经营困难,部分已建成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2015年华锐风电吉林公司生产1.5兆瓦、3兆瓦主机,预计实现产值3亿元;中材科技白城叶片公司预计实现产值3.6亿元;此外,吉林明阳、大安晨飞、国电吉林通力、三一电气集团等风电装备配套企业也在克服困难努力开拓省内外市场。

  3.能源行业节能减排

  积极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到2015年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累计并网装机达到874.7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444.4万千瓦,太阳能装机6.7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46.4万千瓦,水电装机377.2千瓦。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80.53亿千瓦时。其中风电发电60.28亿千瓦时,生物质发电19.24亿千瓦时,光伏发电1.01亿千瓦时。

  (三)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能力不强

  吉林省能源科技研发基础和创新能力比较薄弱,能源科技人才比较匮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不强,省内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建有技术研发中心的不多。以风电为例,省内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多是生产制造基地,而企业总部及相关的研发中心都在外省市,从而造成对外来技术的依赖性较大,企业普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比重偏低。

  2.风电等新能源装备业发展面临突出问题

  由于吉林省电力生产严重供大于求,电力外送也面临许多困难,因此国家分配的发展风电指标少,风电入网难、消纳难,加之风电装备引入过程中,缺乏严密的规划和合理布局,导致装备产能严重过剩。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风电装备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风电主机生产企业生产不多,叶片企业也处于维持生产状态。太阳能生物质能源装备处于起步状态,而且发展后劲不足。

  二、十三五能源科技装备发展总体思路

  (一)基本原则

  1.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

  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集群,如燃料乙醇、电力设备、石油机械和风电装备等,努力在产业升级影响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先进能源装备、成套装备和重大装备领域取得突破,形成整体竞争能力。

  2.培育龙头企业与推进产业聚集相结合

  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和壮大骨干核心企业,增强整体竞争力。依托专业园区,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引导白城风电装备、四平换热器等现有产业园区(基地)提高综合配套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煤机、电力装备,石油装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产业园区(基地),促进产业聚集,形成龙头带动,配套支撑的产业格局。

  (二)发展目标

  技术创新目标:推进能源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3%,力争达到5%;***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从现有14个增加到24个,形成基础和应用层次分明、研发方向明确、科研领域互助互补、高水平和高效率的省域科研集群。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组建风电、电力电气、换热器、石油机械、生物质能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升支撑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三、发展布局和重点任务

  (一)发展布局

  充分依托和发挥各市县能源装备研发制造基础条件和地缘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以各开发区、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产业集聚,做大做强。重点建设电力输变电设备、石油石化装备、电动汽车驱动电池研发制造基地。推进现有风电、煤炭机械、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设备发展,加快研发、配套和生产性服务业建设,逐步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能源装备制造集中地和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集群发展优势。具体布局:

  以白城风电装备产业园为核心,辐射大安市、通榆县,打造风电主机和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产业园区;支持吉林市吉林明阳风电装备高新产业园区建设。

  (二)能源科技重点任务

  1.全力推进能源科技进步

  消纳风电的源网荷储协调优化与控制技术。包括开展消纳风电的热-电联合优化规划及运行控制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开展多种可控负荷及储能系统联合优化运行控制技术研究;开展大规模储能技术在风电消纳方面的研究;研究促进风电消纳的供应侧与需求侧参与电网调峰的源网荷储调控模式;开展风电-抽水蓄能联合优化运行技术研究;开展电力市场环境下的源网荷储优化策略与控制技术;对全省的不同类型的供热机组、供热系统的储放热特性进行研究,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在消纳风电的源网荷储协调优化与控制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

  2.推进电力消纳能力建设

  推进省内电力尤其是新能源电力就地消纳体系建设。鼓励电力体制改革,优化电网调度,支持多种能源互补模式的小型、微型电网建设,进一步提高电力就地消纳能力,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加快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在十二五基础上,继续推进风电储热、电采暖、风电制氢、太阳能光伏提水等示范项目建设。

  继续支持大唐新能源洮南风电清洁供暖项目、中广核大安风电清洁供暖项目示范运行,加快推进北京天润新能源公司长岭风电制氢项目实施进度,争取早日开工建设。积极推进电采暖试点工作,鼓励电采暖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网源合一经营模式,到2020年,电采暖供热面积力争达到500万平方米以上。

  (三)能源装备重点任务

  风力发电装备 鼓励发展3.0兆瓦及以上陆地风电机组研发制造,发电机、主轴、轴承、回转支承、轮毂、变浆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制造,电场控制与并网控制系统制造等技术;支持优势企业向制造+服务经营模式转变,向风电场运营维护、运营承包等后服务市场发展,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鼓励吉林明阳、华锐风电、三一电气等风电整机龙头企业,加大投资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增强风电设备主机和关键配套件的创新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提高1.5-3兆瓦主机产量;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销售半径,提高销售收入。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分别实现产值5亿元、3.8亿元、5亿元。

  (四)能源行业节能减排

  积极推进绿色能源健康发展。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进程,协调发展风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稳步推进光伏发电。预计到2020年,全省水电、风电、生物质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占比将提高至44.1%以上,力争将吉林省打造为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加快推进丰满大坝等重点工程,挖掘水电资源开发潜力,水电装机容量达到645.2万千瓦;优先支持风电利用模式创新,到2020年风电装机规模达到650万千瓦;加快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开发生物质成型燃料产能达到500万吨;有序推进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40万千瓦,开展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促进新能源消纳,共计新增装机容量760.5万千瓦。上述工程建成后,可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约2375万吨、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约25万吨、氮氧化物年排放量约7万吨,减少烟尘年排放量约243万吨。

 
 
[ 最新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m.cntfj.com

18264179969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