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全市生态环境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以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开展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决胜年、生态环境服务招商项目年、生态环境铁军建设年活动和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简称“三年一创建”)为抓手,全面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设书写绿色新篇章。
主要目标是:市区PM2.5浓度确保达到35微克/立方米,力争达到3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确保达到90%,力争达到94%。各县(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出境水和县(市、区)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地表水省控断面、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到100%以上;完成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碳排放强度目标任务。
重点抓好五大方面:
一、全力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持续推进“两山”实践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的题中之义,是建设“两山”实践示范区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衢州实现大发展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咬定目标不改变,下定决心不动摇,坚持统筹推进,久久为功,全力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1. 强化创建总体协调。牵头组织实施《衢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8-2025年)》。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并要求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市分级管理、上下互动的良性推进机制。
2.严格目标考核。对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开展自评,确保顺利通过“两山”基地建设评估。依据衢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8-2025年)》牵头制定创建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建立健全目标管理、督查督办、工作例会、信息通报、公众参与、舆论监督和考核奖惩等制度;推动各责任主体对照创建实施方案、行动计划和各项创建指标,对标找差距,对表抓落实,确保各项创建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3.加强舆论宣传。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的宣传力度和广度,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构筑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创建的公共平台,建立部门与群众联动机制,倾听民声民意,及时解决热点焦点问题,形成全社会共同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大格局。
二、开展“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决胜年”活动,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打赢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推动衢州大发展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以市委“全面小康决胜年”活动为引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确保实现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阶段性目标,让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
(一)推动空气质量稳定达标,坚决打赢治气攻坚战
1.推进四大结构调整。围绕《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衢州市治气攻坚战行动方案》,推动各地各部门协同抓好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调整任务落地。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实现PM2.5与臭氧“双控双减”。
2.深化工业废气治理。全面完成7个工业园区废气治理,推进重点行业治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全面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全面推进工业企业废气治理,督促巨化集团开展废气综合治理、元立公司废气开展超低排放综合治理。重点实施工业VOCs治理项目15个,LDAR技术改造项目16个,无组织排放项目31个,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治理项目4个,钢铁行业废气治理项目9个。
3.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按照《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统筹“油、路、车”治理,实施清洁柴油车、清洁柴油机、清洁运输、清洁油品四大行动,全链条治理柴油车超标排放,明显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完成国家、省有关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2020年各项任务。
4.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坚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污,确保秋冬季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完善各级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企业应急减排措施清单。大力推进道路、建筑施工工地、工矿企业堆场等扬尘治理和秸秆露天禁烧工作。
(二)深化水污染综合防治,坚决打赢治水长效战
1.持续开展清水保卫行动。加强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块、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的水质管控,加强交接断面水质保护,完善防治协调机制,强化考核通报,确保省控以上断面和交接断面稳定达标。提高市区支流、排渠水质控制标准,确保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低于前3年平均水平。建立生态调水机制,提高东迹渡、双港口、双塔底、下界首等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
2.深化工业水污染治理。开展巨化集团区域和集聚区环境整治,加快乌溪江中段水质优化工程、巨化污水处理厂1.3万吨/日污水处理工程、城东污水处理厂(三期)5万吨/日污水处理工程、高新园区一期污水管网“下改上”工程、乌垅沟引水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并尽快投入使用,提高区域水环境质量。推进重污染行业整治,淘汰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涉及企业20家,完成年度“低散乱”企业(作坊)整治任务。加快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确保重点问题按期完成整改销号。
3.开展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推进美丽牧场建设、化肥农药减量和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建设。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日处理能力30吨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全覆盖。市区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以上。
4.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8个工业园区(集聚区)、120个生活小区和19个镇街“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和清洁排放技术改造。统筹推进污水管网建设与改造,完成新建和改造城镇污水管网105公里,力争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6.63%以上、县城达到94.3%以上。开展生态拦截区建设,强化氮磷等农业及生活源污染物控制。
(三)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决打赢清废(治土)持久战
1. 推进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继续推进重点行业用地调查,完成142个地块调查情况成果集成,形成全市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监测点位基本覆盖全市耕地和县内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
2. 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和农用地超标点位对帐销号,落实农用地分类管控措施。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查,及时更新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名录。实施龙游捷马化工、龙游铭隆化工、常山化工、开化瑞力杰化工等四个关停地块治理修复工程,确保按规定期限完成风险管控或修复任务。严格涉重金属排放项目审批,确保重金属排放总量不新增。强化尾矿库整治,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
3.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狠抓工业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严格落实固体废物动态化清零要求,鼓励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的企业开展综合利用处置。全面提升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达标率,年内开展第三方危废专业化审核家数不少于40家。完善收集转运体系,实现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网络和小微企业危废转运中心全域全覆盖。强化钢渣、钴渣、粉煤灰、硫酸渣、氟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安全利用处置监管,推动建筑垃圾的精细化分类及分质利用,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规范生活垃圾分类贮存,逐步推行生活垃圾收费制度。
4. 加快处置能力匹配化和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大工业固废综合处置能力建设,力争清泰公司100吨/日危废扩建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建设、8万方危废填埋场二期扩建项目和40万方一般固废填埋场项目年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常山江山虎水泥8万吨/年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项目和6万吨/年水泥窑协同处置一般固废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衢州南方水泥6万吨/年水泥窑协同处置一般固废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推进危废固废产生企业联网监控提质扩面,年危废产生量5吨以上、一般固废100吨以上的企业全部纳入固废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市控以上重点固废产生企业联网监控全覆盖。强化系统申报、预警、追溯、协同等功能应用,提升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水平。
三、开展“生态环境服务招商项目年”活动,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招商引资攻坚年”和“重大项目推进年”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1. 坚持高效服务,优化招商项目环境许可。全面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范围延伸至乡镇工业功能区、小微企业园区等产业平台(园区)。加快推进“三线一单”编制和落地,为优化经济发展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指南。加强重点项目环评跟踪服务,落实环评审批代办制度,进一步下放环评审批权限,优化线上办理流程,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加强环境资源要素保障,实施建设项目总量指标承诺制,总量指标获取不再作为环评审批前置程序。加大排污权储备调配,积极保障重大项目,推动环境容量指标向效益更好的领域和企业流动。
2.坚持有效服务,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制订出台全市生态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我市生态环保产业、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组建环保产业招商团队,加强与国内环保产业行业龙头企业招商对接,争取国内处理技术领先的环保产业龙头企业落户衢州。结合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和生态文明示范市、县创建,谋划并实施一批重大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有效带动环保产业发展。加快提升工业废水、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服务供给能力,为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提供良好配套条件,不断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环境基础设施短板问题。
3. 坚持集成服务,强化环保服务措施。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城市大脑生态环境综合协同平台建设,构建“一站式”办事平台,提高生态环境领域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比例。搭建政企交流互通线上平台,实现政企沟通便利高效的目标。依托环境医院、“刘博士”工作室、环保产业协会、党员志愿队伍等力量,完善“专家顾问团+科技培训+社会推广”的生态环境技术帮扶机制。健全生态环境咨询服务体系,持续深化“三服务”活动,实现市、县两级“企业环保咨询日”全覆盖,为企业提供生态环境管理政策指导、法律宣传、技术咨询、知识培训等支持和服务。
4.坚持精准服务,进一步改进环境监管执法。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整合衔接环评审批、排污权交易、污染源监控、执法监管等环境管理制度,探索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一个名录、一套标准、一次审批、一网通办”的创新模式。依托在线监控、无人机、移动执法等科技手段,优化非现场检查方式,提高监管执法精准性。健全宽严相济执法机制,坚持守法激励与违法惩戒并重。定期评定并发布生态环境守法“标杆企业”名单,对守法记录良好的企业降低监管频次,做到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完善生态环境执法帮扶机制和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加强环境信用差别化管理,构建以环境信用评级为基础的分级分类差别化双随机监管模式。建立健全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诚信体系,引导环境监测服务市场健康发展。推进环境信用信息共享,扩大安环险覆盖面。
5. 坚持完善机制,推进生态环境系统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建立分析研判通报机制,定期分析、会商研判、督办通报,及时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强化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将服务招商项目年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并作为发现培养优秀干部的重要抓手。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在年度工作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优先,在职级晋升、干部提任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四、开展“生态环境铁军建设年”活动,着力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全省生态环境工作会议要求,推动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加强铁军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强队伍保障。
1.实施先锋引领工程,强化政治担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巩固和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突出抓好关键少数,通过构建述责述职述廉等工作体系,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以重点突破带动工作整体推进。发挥红色堡垒作用,以“一个支部一个品牌、一个党小组一个亮点”的目标,加强党建示范点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解决好机构整合、职能融合、人员磨合等一系列过渡性问题,促进队伍深度融合。
2.实施抓人促事工程,激励实战实干。推行履职承诺制度,实施干部岗位目标管理,推动干部规范工作行为、遵守工作纪律、改进工作作风、履行工作职责。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分类分层制定涵盖公务员(参公事业)、事业、编外用工的模块化考核办法,推进考核评价精准化、差异化,实现“考事”和“考人”的有机统一。强化处室(单位)分类争先,对业绩突出、担当作为的干部大胆提拔使用。完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及时向被考核单位和对象进行反馈,督促抓好整改。
3.实施能力提升工程,推动人岗相适。加强干部能力培训,分级分类制定干部培养计划,组织专题培训轮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一线锤炼、实战锻炼,鼓励干部参加各类学习培训、技能大比武,多途径、多渠道提升干部的能力素质。
分层分类建立干部资源库,建立干部“成长档案”,实施跟踪培养,健全上下联动、长期关注的培养锻炼机制,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推动干部交流互动,选优配强各分局班子,畅通局机关、下属事业单位、各分局的人才流动渠道,不断增进干部队伍活力。
4.实施关心关爱工程,保护干事热情。修订完善《衢州市生态环境局公务员职级晋升办法(试行)》《市生态环境局直属事业单位岗位聘任实施办法(试行)》,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岗位晋升制度体系。全面落实带薪年休假、干部健康体检、职工疗休养、住院探望、生日慰问、困难帮扶等各项福利政策。组织开展各类评优评先,通过树典型、立榜样,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完善《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关于建立容错免责机制激励生态环境干部改革创新、担当作为的实施办法(试行)》,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健全各层面谈心谈话制度,有针对性地做好干部职工教育引导、关怀激励、广纳意见等工作。完善党群工作联动机制,科学制定活动计划,提升群团组织活力,增强队伍的凝聚力。
5.实施清廉环保工程,永葆清正作风。全面深化从严治党,落实市县两级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定责任清单,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健全完善党组工作规则、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根据法治政府建设要求,完善干部学法制度,教育引导干部严格依法履职。持续开展各类专项检查,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进一步改进作风正风肃纪。健全教育提醒检查监督机制,及时防范和化解不良倾向,促使干部牢固树立勤政廉政意识。建立干部清廉档案,实施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加强廉政风险点排查,加大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和重要环节的风险防控。
五、加强生态环保基础能力建设,着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强化现代治理手段支撑,加快形成与形势任务相适应的基础能力。
1.狠抓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全力冲刺首轮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攻坚,对已经完成整改的任务,继续开展现场核查和暗访检查,严防反弹。制订2020年环保督察整改分工抓落实工作计划,对未完成的12项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和4件中央环保督察转办信访件,进一步倒排工期,力争保质保量完成。抓好华东督察局第二轮督察暗访发现41个问题、自查梳理的27个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积极协调做好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迎检配合工作,根据反馈意见及时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建立清单,强化督导,举一反三抓落实。
2.加快生态环境数字化转型。整合和打通各地各部门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和业务管理系统,全力推进生态环境数字化“18611”体系建设,即建设城市大脑环境数据智能“1数仓”,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全面分析梳理水、气、土、固废、污染源、集镇污水处理站、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辐射、噪声等8方面数据,打造生态环境全要素态势感知“8张网”;实现大气环境决策分析、水环境决策分析、土壤和固废综合管理环境监测全过程管理、环境综合业务监管、生态环境管理服务门户等环境综合业务“6应用”;建立污染防治攻坚协同指挥“1中心”、形成生态环境展示分析“1张图”。
3.强化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推进主要物流通道、航道环境空气自动站建设,年内新增G60和钱塘江中上游物流通道空气自动站各1座。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强化监测数据源头管理和过程管理,实现监测计划、采样管理、分析测试管理和数据报告的全过程信息化。加快水环境质量、环境空气质量等自动监测数据审核平台建设,实行数据分级审核,提高监测数据有效率。加强水气自动监测站运维管理、数据审核和检查考核,确保水站质控比对合格率达到85%以上,数据获取率达到95%以上,气站数据有效率达到95%以上。
4.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坚决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环境应急管理,维护环境安全。推进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深入开展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体系建设试点。强化放射源监管,推进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提升重点核设施及敏感区域辐射环境质量实时监控能力。修订《衢州市生态环境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完善风险防控管理体系,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响应能力。进一步健全信访工作体系,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
5.强化宣传引导。全面推进四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大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进一步深化6.5世界环境日、6.30浙江生态日等系列活动;广泛开展生态环境科普宣传活动;继续做好绿色系列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