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资讯 » 政策标准 » 正文

宿迁市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19  浏览次数:399
核心提示:日前,宿迁发布《宿迁市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全文如下:宿迁市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

日前,宿迁发布《宿迁市2020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全文如下:

宿迁市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打赢蓝天保卫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江苏省及宿迁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江苏省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20年全市PM2.5浓度下降到47μg/m3及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上升到66%,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量较2015年分别削减25.9%、23.7%和28.0%以上,年平均降尘量不高于5吨/月•平方公里(各县区目标分解见附件1)。同时,以重点行业为管控对象,以秋冬季为重点管控时段,以PM2.5、O3为主要管控因子,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四大结构调整,按照“以日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要求,推进臭氧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重点行业深度减排、VOCS污染治理和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不断提升大气污染治理能力建设,完成445项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项目(见附件2),确保全面实现空气质量约束性目标。

二、工作任务

(一)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1.落实环境准入制度。坚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管理要求,推动落后产能稳妥腾退,坚决反对“一刀切”。结合2020年各类实际情况,稳步推行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新建、改建、扩建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等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满足区域、规划环评要求,其中化工、钢铁和煤电项目全面执行省相关行业环境准入和排放标准。(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行政审批局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开发区、新区、园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开发区、新区、园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加大产业布局调整力度。严控环境风险项目,中心城市主导风向上禁止新建高污染、高排放废气企业,调整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各地要对照《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0年10月31日前,城市主城区范围内未落实关停或搬迁重污染企业全部落实到位。(市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行政审批局配合)

3.严控“两高”行业产能。严禁新增钢铁、焦化、电解铝、铸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产能;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0年完成省下达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烧结砖瓦行业仅保留年产量3000万块以上的隧道窑生产线,人造板加工行业按照有关实施意见推进落实。进一步巩固“地条钢”整治成果,确保列入整治的“地条钢”违法生产企业全部整治到位、严防死灰复燃。深入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整治行动,切实强化化工、铸造等行业整治,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推动工业园区(聚集区)以外的化工企业向化工园区搬迁,加快淘汰低端低效产能。从严管理园外化工企业,全市化工企业入园率不低于70%。开展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综合评价。实施化工企业“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行动”,加快淘汰低端低效产能。(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配合)

4.加强“散乱污”企业整治。持续推进“散乱污”综合整治,进一步夯实网格化管理,落实县区属地管理责任,充分运用供电公司专用变压器电量数据、无人机等技术,定期开展排查整治,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管理,对新发现“散乱污”企业发现一起整治一起,确保依法整治到位。(市生态环境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场监管局、城管局配合)

5.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从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高效利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组织管理创新等方面,积极推进现有各类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2020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化工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财政局、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科技局等配合)

6.大力培育绿色环保产业。壮大绿色产业规模,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绿色建材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积极推行节能环保整体解决方案,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社会化监测等新业态,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公司。(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科技局配合)

(二)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7.抓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严格落实省定天然气消费量比例,持续扩大清洁能源替代规模。积极推进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昆仑燃气30万方储罐等输配气管网设施建设。推进燃气企业和中石油天然气销售公司的工作对接,制定全市冬季天然气供应应急预案,建立完善调峰用户清单,采暖季实行“压非保民”。(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局配合)

8.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完成省定年度减煤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严格落实煤炭消费等量减量替代要求,严格控制能源和煤炭消费总量,按照煤炭集中使用、清洁利用的原则,继续鼓励有条件的非电行业煤改电,提高电煤使用比重,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工作,大幅降低重点行业和企业能耗、物耗,强化园区企业资源、能源等进出平衡管理。(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生态环境局配合)

9.推进纯凝机组和热电联产机组技术改造。加快推进江苏新动力(沭阳)热电有限公司#1抽凝机改背压机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满足沭阳经开区内企业用热需求,缓解供热压力。(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生态环境局、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

10.开展生物质锅炉专项整治。城市建成区、集中供热管网及天然气供应管网覆盖范围内原则上不得新建生物质锅炉,确需建设的工业用生物质锅炉应达到20蒸吨以上,并采用生物质专用锅炉配套多管旋风除尘器(或水膜除尘器)和有足够过滤面积的袋式除尘设施,执行相应的特别排放或超低排放要求。城市建成区、集中供热管网及天然气供应管网覆盖范围之外的生物质锅炉按照不同蒸吨对应措施落实。4蒸吨/小时及以上生物质锅炉安装烟气排放在线监测设备,并与当地生态环境部门联网。

各地对生物质锅炉进行排查,全面掌握生物质锅炉规模、分布、燃料、炉型、治污设施和污染排放情况,建立管理台帐,2020年8月底前完成,并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锅炉整治动态清单,加大清单内企业执法检查力度,推动落实对生物质锅炉和配套除尘设施安装用电监控、在投料口安装视频监控、开展企业公开承诺行动等长效管理措施。

(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发展改革委配合)

11.推进工业炉窑整治。依据《江苏省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各地制定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和管理清单,年底前实现工业炉窑全面达标排放,坚决淘汰中小型煤气发生炉。除玻璃行业炉窑装置外,其他按照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分别不高于20、80、180毫克/立方米实施改造。2020年,全市整治工业炉窑3台(见附件3)。(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局配合)

1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继续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和能源计量体系,大力开发、推广节能高效技术和产品,实现重点用能行业、设备节能标准全覆盖。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局配合)

13.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利用并举,优化风能、太阳能开发布局,积极推进泗洪县50万千瓦光伏发电领跑者基地二期项目和7.5万千瓦协鑫风电、8.7万千瓦远景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因地制宜,鼓励发展县域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及生物天然气,改善全市能源消费结构。(市发展改革委牵头)

14.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全面执行65%建筑节能标准,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力度,促进建筑节能水平持续提升。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不断提高高星级绿色建筑比例。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城镇新建民用建筑95%以上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配合)

(三)持续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

15.优化调整货物运输结构。积极开展港口铁路专用线建设研究。着力加快运河中心港铁路专用线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全力推进宿连航道项目,年内开工建设宿连航道一期工程。加快通湖物流园二期、京杭运河枢纽智慧物流等项目建设;加大公路货运治理力度;积极推动行业应用科技信息化成果,着力提升物流信息化服务水平。全市货物运输结构明显优化,铁路、水路承担的大宗货物运输量有较大提高,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大幅增长。(市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局牵头,市财政局、生态环境局配合)

16.推进高效绿色货运组织方式。依托物流基地、公路港、内河港口,推进多式联运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支持宿迁京东无人机智慧物流项目运营。建设城市绿色物流体系,支持运河宿迁港、传化公路港、通湖物流园、京东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京东信息科技园快递配送中心、质押仓库、屹尚物流园等城市周边货运场站转型升级为城市配送中心。(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生态环境局配合)

17.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鼓励清洁能源车辆的推广使用,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年底前使用比例达到80%。在物流园、产业园、工业园、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农贸批发市场等物流集散地建设集中式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推广使用达到国Ⅵ排放标准的燃气车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公安局、财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邮政管理局配合)

18.推动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等清洁能源。加快港口码头岸电设施建设,新建码头必须建设岸电设施,现有码头逐步实施岸基供电设施改造。京杭运河沿线码头100%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建立港口企业为船舶靠港使用岸电便利化机制,2020年完成1套港口岸电系统建设项目(见附件4)。(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配合)

19.淘汰老旧车辆。加快推进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淘汰采用稀薄燃烧技术和“油改气”的老旧燃气车辆。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公安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加大合作力度,探索实施更有效的淘汰措施。2020年,淘汰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中型和重型柴油货车800辆(见附件5)。(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生态环境局、商务局配合)

20.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综合采取设点检查、机动巡逻、视频巡查等方式强化路检路查。持续在主要物流货运通道和城市主要入口布设排放检测站(点),加大对物流园、工业园、货物集散地等车辆集中停放地,以及大型工矿企业、物流货运、长途客运、公交、环卫、邮政、旅游等重点单位的入户检查力度,实现全覆盖。针对柴油货车等开展常态化全天候执法检查,严查农机车、工程作业车等高污染车辆。(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城管局、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

21.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对照货运车辆相关排放标准,严格运输市场准入。公安、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货运车辆污染环境行为的路检、路查力度。2020年,实现柴油货车注册登记前污染控制装置查验、上线排放检测全覆盖,在用柴油车监督抽测排放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严格实施重型柴油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不满足燃料消耗量限值要求的新增车辆禁止进入道路运输市场。(市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城管局、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

22.强化油品储运销管理。定期开展油品质量监督检查活动,加大对生产、销售和使用不符合标准的车(船)用燃料以及无证无照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查处油品质量超标现象,坚决取缔黑加油站点。实现储油库抽查全覆盖,加油(气)站抽查比例达到20%以上。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沿线加油站(点)销售车用尿素情况的抽查比例达到20%以上。储油库和年销售汽油量大于5000吨的加油站安装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备,2020年全市共完成3项油气回收治理项目(见附件6)。(市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局、商务局牵头,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应急管理局配合)

23.加强内河和江海直达船舶用油管理。加大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持续提高航运企业、船舶经营人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燃油的环保意识。严格执行行业规范,强化船舶用油监督管理。探索船舶用油快检机制,加大辖区水域航行船舶使用燃油的抽检频次和覆盖面,年内完成抽检300艘次。(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局、商务局、生态环境局等配合)

24.开展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治理。新建的原油、汽油或石脑油装船作业码头必须全部安装油气回收设施,现有成品油装船码头全部完成油气回收系统建设改造,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开展油气回收治理。(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局、商务局、生态环境局配合)

25.加大船舶更新升级改造和污染防治力度。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航运船舶,推动船龄20年以上的内河船舶淘汰。引导水路运输企业配置大型化运输船舶,推广应用低排放、高效能、标准化的节能环保型船舶,加强船舶污染物转移处置监督管理。鼓励支持水路运输经营者建造LNG动力船舶,或将船舶传统动力整体更换为LNG动力,积极为LNG动力船舶运行争取优惠政策。加大货运船舶防污设施使用监管力度。严格执行辖区水域在航干散货船舶封舱航行管理规定,减少航行中扬尘污染。(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局、生态环境局配合)

26.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治理。年底前,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及柴油机第四阶段排放标准。按照《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市区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的通告》要求,加强对进入非道路移动机械控制区内作业的工程机械的监督检查,禁止超标排放的工程机械在禁行区内施工作业,推进港作机械清洁化改造,鼓励淘汰老旧港作机械、工程机械,推进排放不达标港作机械、工程机械清洁化改造,鼓励各类新增和更换的作业机械采用清洁能源或新能源。(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市场监管局配合)

27.强化在用车排放检验和维修治理,完善排放检验与维护(I/M)制度。生态环境、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强化联合执法,定期开展I/M制度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严格新车环保装置检验,生产销售柴油车型的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检验机构(以下简称“I站”)的监管,确保全市所有尾气排放超标的在用车必须通过汽车尾气排放超标治理维护单位(以下简称“M站”)维护合格后,方可进行复检,对伪造机动车排放检测结果或者出具虚假排放检测报告的I站,依法给予处罚;推进在用汽车尾气遥感监测,对通过路检、抽测、遥测等科技手段发现尾气排放超标的车辆,责令其在规定期限内到M站进行维护,并依法进行处罚。公安部门加强对I站和在用汽车的监管,未经I站检验合格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不予核发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交通运输部门加强对M站经营行为日常监管,不断完善I/M制度。(市生态环境局、公安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配合)

(四)持续推进用地结构调整和面源污染治理

28.实施防风固沙绿化工程。以高铁绿化、绿美村庄、农田林网等林业重点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国土绿化,加强森林资源管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全市森林覆盖率。同时,积极推广优良树种品种,进一步优化全市树种结构,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全市2020年规划新造成片林6.67万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配合)

29.强化施工扬尘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宿迁市扬尘防治条例》贯彻落实。全面推行“绿色施工”,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筑中的比例,实现工地雾化、洒水等抑尘设施“全覆盖”,将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纳入文明施工管理范畴,建立扬尘控制责任制度。鼓励各地推动实施“阳光施工”“阳光运输”,减少夜间施工。严格执行《市住建局关于印发宿迁市市区扬尘污染防治标准化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要求,开展扬尘污染集中整治攻坚和专项督查行动,在全市推广施工扬尘分级管控模式,扬尘防治检查评定不合格的建筑工地一律停工整治,限期整改。按照《江苏省秋冬季错峰生产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管理办法》,在严格落实省市有关工地扬尘管控措施的前提下,给予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期间停工豁免。2020年重点完成78个施工扬尘治理项目(见附件7)。(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公安局、水利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配合)

30.加强道路扬尘综合整治。大力推进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2020年底前,市建成区达到88%以上,县城达到85%以上。严格渣土运输车辆规范化管理,制定渣土运输管理细则,对渣土运输公司进行达标等级评定。渣土运输车实施密闭运输,全面淘汰无法密闭运输车辆,不符合要求的一经查处依法取消其承运资质。强化渣土运输源头管控,严格执行冲洗、限速等规定,严禁渣土运输车辆带泥上路。对土方作业区、长期闲置土地、渣土堆场及主次干道两侧裸土进行覆盖整治,力争实现城市建成区100%无祼土。试点渣土车白天运输,推广原装封闭式环保型渣土车。(市城管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公安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配合)

31.推进堆场、码头扬尘污染控制。加强港口码头粉尘管控,开展“见缝插绿”工程,减少裸地扬尘污染。严格实施《江苏省港口粉尘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干散货码头扬尘专项治理。煤炭、矿石等易起尘货种作业码头装卸区、堆场,全面推进防风抑尘设施建设,或实现封闭储存。京杭运河沿线的港口码头,力争年底前全面完成粉尘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粉尘在线监测覆盖率达100%。完成堆场和码头堆场扬尘治理项目5个(见附件8)(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配合)

32.实施降尘考核。各地平均降尘量不得高于5吨/月•平方公里,降尘量不达标的县区,从严控制夜间施工审批许可数量,强化夜间运输集中整治。(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33.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坚持“夏季麦秸秆还田为主、秋季稻秸秆适度还田”的原则,强化县区、乡镇政府秸秆机械化还田主体责任,落实秸秆还田补助政策,推广和优化秸秆还田机具装备结构,加大秸秆还田集成技术应用,大力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质量和效果,从源头上遏制秸秆焚烧。建设高标准秸秆收储中心,积极推广高性能秸秆打捆机具,大力培植一批秸秆收储主体和经纪人,逐步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龙头、经纪人为骨干、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资源收集储运供应体系。按照“五化”利用途径,鼓励和引导各地兴建秸秆加工利用企业,发展秸秆饲料、秸秆(食用菌)基料、秸秆发电、草编、堆肥、气化等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推进秸秆利用产业化发展。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达到95%。(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配合)

34.控制农业源氨排放。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施肥结构;应用生物肥料、缓(控)释肥料、水溶性肥料等新型肥料;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从源头实现化肥减量、氨源控减。2020年全市化肥使用量较2015年降低5%以上。(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配合)

35.加强餐饮油烟污染防治。强化餐饮油烟污染源头控制,非商用建筑内禁止新批准建设排放油烟的餐饮经营项目。排放油烟的餐饮经营单位应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保持有效运行;推广集中对中小餐饮单位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资本,交由第三方治理和维护管理。严格日常监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擅自停用污处设备的要依法处罚。2020年底前,完成餐饮油烟治理项目27个(见附件9)。(市城管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6.禁止露天焚烧和露天烧烤。强化地方各级政府秸秆禁烧主体责任,建立全覆盖网格化监管体系,加强“定点、定时、定人、定责”管控,综合运用各类技术手段,加强露天焚烧监管,开展夏秋收阶段秸秆禁烧专项巡查。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居民居住区禁止露天焚烧落叶。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对擅自占用道路或公共场所经营的露天烧烤、夜市排档等加大整治取缔力度,并对现有疏导区内各类夜市排档、烧烤小吃等进行整治规范,坚决减少和控制油烟污染等问题,常态维护好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秩序。(市城管局、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7.积极推进烟花爆竹污染防治。认真贯彻《宿迁市市区烟花爆竹燃放管理办法》,按照“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工作要求,落实网格包保制度。突出烟花爆竹禁限放宣传教育,强化源头监管,加大巡查频率,严查违法燃放行为,运用三大通讯运营商、各区和市各有关部门等手机平台,向禁燃区用户推送禁燃短信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人人宣传禁燃,人人监督禁燃的良好氛围。三县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烟花爆竹禁限放政策。(市公安局牵头,市应急管理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局配合)

(五)持续推进工业污染综合治理

38.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加大超标处罚和联合惩戒力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按计划完成排污许可管理名录规定的行业许可证核发。(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39.强化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持续推进非电行业氮氧化物深度减排,强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控。全市火电、水泥、砖瓦建材、钢铁铸造、燃煤锅炉、船舶运输、港口码头等重点行业以及其他行业中无组织排放较为严重的企业,完成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深度整治任务。2020年全市完成重点行业深度减排项目32项(见附件10)。(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配合)

40.深化VOCs专项治理。督促列入VOCs重点监管企业按时完成VOCs排放情况自查、“一企一策”方案编制,组织开展企业综合整治效果的核实评估,对一定比例VOCs重点监管企业进行核查,确保治理见成效。到2020年底,全市重点行业VOCs排放比2015年减排30%以上,完成化工、包装印刷、塑料制造、表面涂装、木材加工、污水处理厂等重点行业的VOCs治理任务,建成5个集中喷涂工程中心项目,推进治污设施升级改造项目2个(见附件11、12)。(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配合)

41.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贯彻落实。现有涉VOCs重点企业须制定计划方案,落实一企一策要求,严格执行VOCs 物料储存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VOCs 物料转移和输送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工艺过程 VOCs 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设备与管线组件 VOCs 泄漏控制要求、敞开液面 VOCs 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以及 VOCs 无组织排放废气收集处理系统要求和企业厂区内及周边污染监控要求,强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控,在三县两区、市经开区分别组织实施1-2个贯彻《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试点观摩,为有效推进企业贯标落实提供借鉴。2020年8月30日前,完成283家涉VOCs重点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见附件13)。(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

42.实施VOCs源头替代。以减少苯、甲苯、二甲苯等溶剂和助剂的使用为重点,推进低VOCs含量、低反应活性原辅材料和产品的替代。禁止建设生产和使用高VOCs含量的溶剂型涂料、油墨、胶粘剂等项目。2020年,完成低(无)VOCs替代项目5项(见附件14)。(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配合)

43.开展臭氧污染源解析,研究反应机理。进一步完善臭氧应急管控预案,细化应急管控范围、启动条件、管控措施,及时更新应急管控清单,突出抓好5月至9月臭氧管控,确保有效应对臭氧污染,减缓污染程度,减少臭氧污染天气,努力完成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年度目标任务。(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

(六)持续推进区域联防联控,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44.完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在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框架下,进一步完善与徐州、淮安共同建立的徐宿淮地区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环境协同监管和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共同做好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协作工作。加强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建设,空气质量预报能力提升至10天精细化预报,3天预报准确率达100%,PM2.5和臭氧浓度预报准确率提升至80%以上。(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气象局配合)

45.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扩大、细化应急管控工程项目清单。以减少重污染天气为着力点,聚焦重点领域,将攻坚目标、任务措施分解落实到县区。各县区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督促企业制定落实措施。(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局配合)

46.实施二级应急管控。修订完善《宿迁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明确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工作职责,明确预测预警机制,明确应急响应、豁免、终止等流程,科学实施污染“缩时削峰”管理。持续落实“省级预警、市县响应”措施,推进“差别化”应急响应措施落到实处。完善区域应急联动和大气环境质量异常情况预警管控机制,进一步提升精准治气水平。(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配合)

47.夯实应急减排措施。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严格落实依法治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要求,对现有应急减排清单进行补充完善,按照清单填报格式要求,规范填报内容,完善绩效等级、是否在工业园区、运输方式及运输量等新增信息。严格企业分级审核规范,定期更新工业企业限停产、工地停工等应急管控清单,按照“一厂一策”原则,落实差异化应急减排措施,并向社会公开。(市生态环境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配合)

48.加大专项帮扶力度。进一步推进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豁免,细化完善豁免条件,指导重大民生保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豁免,联合推进建设施工类项目豁免,鼓励其他行业差异化减排豁免,培育生产技术工艺先进、治污水平高、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标杆企业和工地。2020年全市豁免企业和工地数量增加50%以上。对重点区域进行定点帮扶。落实全市每周环境质量视频会商,组建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团队和环境问题“诊疗”组,及时研判污染成因,为科学、精准治污提供技术支撑。推广环保管家和环境顾问等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环保咨询、技术对接和各类专题服务。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指导复工企业在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时强化达标排放。(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

(七)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能力建设

49.加强大气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按照《关于加快全市乡镇空气质量监测自动站建设的通知》(宿污指办发〔2019〕40号)“全市乡镇(街道)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全覆盖”要求,进一步加强县区、乡镇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并与市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加强工业园区(化工园区)的环境质量监测,在工业园区内及边界、重点企业厂界、环境敏感目标处,全面建成大气监测预警监控点,化工园区(集中区)上下风向布设在线监控点项目(见附件15)。(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50.推进京杭运河船舶尾气排放遥感监测系统建设。积极研究和探索船舶尾气排放监管措施。积极向省相关部门争取政策,力争在京杭运河船舶密集区或航道口门处择点建设1个船舶尾气排放遥感监测点(见附件16)。(市交通运输局牵头)

51.强化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建设。完成纳入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的工业源、扬尘源以及具备安装条件的生活源用电监测设备安装。将用电工况监测数据和省大气网格化监测数据整合至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在中心城区居民聚集区(含城市边界)和主干道交叉区域等加密布设微型站,所有工地加装扬尘在线监控,做到网格化监测全覆盖,将所有数据整合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设置超标报警提醒,确保能及时对造成超标的环境污染事件或突发问题进行处理。三县人民政府参照市级网格建设标准,补充完善区域网格化建设。(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52.强化科技支撑。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协同创新,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发,协同开展监测预报预警技术、污染高效治理技术、大气质量改善技术策略等研究,提升大气环境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及产业化。将大气污染防治列入市级科技计划重点科研项目指南,突出地区雾霾成因、监测预警、源头治理、健康影响等科研工作,争取尽早在地区雾霾成因和治理成效上有所突破。(市科技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气象局配合)

53.加强公安机关生态环境犯罪侦查专业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县分局生态环境犯罪侦查专业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实专业力量。全面建立派出所联络员制度,推动生态环境犯罪侦查工作向基层派出所业务延伸,形成市、县区到派出所完备的食药环侦工作体系。(市公安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配合)

54.开展大气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查处未配套治污设施,或者治污设施简易无法实现达标排放等问题。组织开展VOCs整治专项执法行动。对有机溶剂、含VOCs物料使用量较大的企业开展无组织排放监督性监测,查处不能稳定达到《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以及相关行业排放标准要求的企业,并责令限期整改。加大对豁免企业达标排放、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力度,一旦发现超标排放、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及时取消豁免。(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

三、保障措施

55.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大气污染防治联络员体系,落实“点位长”制,注重统筹协调,运用好联防联控联管、联席会议、“一周一评”等制度机制,及时会商通报大气质量改善情况、检查督查情况,推动治气责任落实。市各有关部门要分工负责,制订细化方案,充分履职。各地要制定专项方案,明确具体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建立空气质量月度会商机制、任务滞后预警机制,实现精准、高效治理,确保“以日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落到实处。(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各有关部门配合)

56.严格督查考核。严格落实“日督查、周通报、月考核”制度,构建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的量化考核体系。将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做好考核结果运用。对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达不到序时进度或重点任务进展缓慢的县区进行预警提醒,对连续3个月排名后2位的县(区、功能区),刚性兑现约谈、区域限批等惩罚措施。对任务完成不到位、不作为、不担当,甚至失职失责的,依法依规严肃问责。(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纪委监委、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

57.引导公众参与。倡导公众积极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的实践和监督。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科学知识。既发动各地各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科研院校的力量,又发挥“环境守护者”等环保志愿者的作用。及时回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监督引导作用,积极宣传大气环境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工作动态和经验做法。(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各有关部门配合)

 
 
[ 最新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m.cntfj.com

18264179969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