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关于公开征求《山东省建材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要求坚持绿色低碳,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淘汰低端低效产能,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材产业体系,走绿色低碳、清洁安全、提质增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中水泥行业要求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严禁新增水泥熟料、粉磨产能,严禁省外水泥熟料、粉磨产能转入,500吨/日以下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全部整合退出。直径3.2米及以下水泥磨机全部整合退出,详情如下: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引导全省建材工业高质量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厅起草了《山东省建材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按照《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细则》(鲁工信法规〔2021〕18号)要求,现向社会公布并征求公众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021年5月28日至6月26日(共30天),征求意见期间,社会各界可通过邮寄、电子邮件或传真等方式向我厅反映意见和建议。
前言
山东是建材生产和消费大省,现已形成门类众多、配套完备的建材工业体系。“十三五”以来,全省建材工业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在产业结构、业态模式、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存在部分建材产品产能过剩,新兴产业支撑作用不强,产业链延伸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国内外形势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明显增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建材工业面临的环境和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建材工业发展的主旋律。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现建材工业“宜业尚品、造福人类”的发展愿景,科学、高效地引导全省建材工业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研究制定了《山东省建材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全省建材工业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要求,积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规模和总量位居全国前列。2020年全省建材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60亿元,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8%,占全国建材工业总量的10.3%,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山东建材工业拥有水泥、混凝土及制品、平板玻璃、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防水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部分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2020年,全省水泥和熟料产量分别为1.58亿吨和0.91亿吨,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一位;平板玻璃产量7782万重量箱,居全国第四;商品混凝土产量1.87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6.68%,位居第二;玻璃纤维纱产量160.9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4.2%,排名第一;石膏板产量5.1亿平方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以来,全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2019年建材工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25%,规模以上建材企业新产品项目数量和销售收入占全省工业新产品项目和销售收入总量的比重稳步提升,比2015年均增加0.8个百分点。金晶科技的超白玻璃、中材高新的微晶氧化铝陶瓷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鲁中耐材的镁铁铝尖晶石砖国际领先、国内独有,石油压裂支撑剂、氮化硅结合碳化硅制品等新产品逐步实现产业化。拥有齐鲁工业大学、中材高新、泰山玻纤和威海拓展的功能陶瓷、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等领域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淄博工陶耐火材料和山东鲁阳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国家级),成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超白玻璃和山东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明显。全省建材工业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水泥行业严禁新增产能,未新增熟料生产线,42.5等级及以上高标号水泥占比进一步提升。平板玻璃行业淘汰落后产能,采用浮法工艺生产,产品档次较高,差异化特征明显。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生产工艺流程改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石材行业加大对加工企业的整顿力度,不断延伸产业链,由单纯的开采加工型逐步向加工与服务型转变。泰山玻纤玻璃纤维纱产能居国内第二、全球第三;山水集团水泥熟料产能居全国第六;金晶集团、中玻控股、山东巨润三家玻璃企业产能占全省玻璃总产能的83%。
四、产业集群效应凸显。玻璃行业形成以枣庄滕州、潍坊临朐为代表的玻璃贸易集散地、以青岛为代表的出口贸易集散地、以济南地区为代表的玻璃深加工企业聚集地,在国内玻璃市场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以淄博淄川和临沂罗庄为代表的绿色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石材行业初步完成产业整合,拥有平邑等产业基地为主的生产加工、贸易基地,平邑石材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在全国石材行业居重要地位。潍坊寿光和德州陵城是全国最大的建筑防水卷材和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基地。形成了泰安、济宁、临沂、淄博、聊城等玻璃纤维生产基地,产能和技术居全国前列。装配式建筑产业加快发展,鲁碧建材和连云山集团被列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五、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国首条世界级低能耗新型干法水泥全智能生产线落户泰安中联水泥,成为水泥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基地。东华水泥积极推进智能化创新应用,与阿里云公司研发的国内首个水泥“工业大脑”2019年通过验收上线运行,率先建立的淄博市首个工业5G技术应用场景和智能物流系统已投入使用。金晶集团已全部实现物资电子采购。泰山玻纤年产12万吨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玻璃纤维生产线之一,列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第一批重大优选项目,大型玻璃纤维生产性智能制造新模式示范工程列入工信部、财政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海尔COSMOPLAT与淄博建陶和莱州石材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彻底改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六、绿色发展步伐加快。贯彻落实国家和山东省环保政策和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泥、玻璃等行业采取错峰生产、提升控制工艺和环保装备等措施,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浓度,部分企业实现超低排放。努力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污泥和危废生产线建设,8家水泥熟料企业被国家工信部评为绿色工厂。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利用采选矿尾矿、各类工业副产石膏、冶炼渣、粉煤灰等生产矿渣微粉、砂石骨料、建筑陶瓷、新型墙体材料等综合利用取得新的积极进展。鲁碧建材国家级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矿渣微粉和冶金原料生产线。
“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建材工业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首先,水泥、平板玻璃产能过剩问题未得到根本改变,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和装配式建筑部品等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不强。其次,建筑陶瓷和石材行业规模大幅萎缩,品牌竞争优势减弱,2020年全省陶瓷砖产量比2015年下降69%,大理石产量下降70.5%,花岗石产量下降90.7%,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三,产业链条延伸不足,发展模式较为单一。第四,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相对较少,对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具有竞争优势的建材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
第二章 发展环境
一、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奋力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关键时期。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对我省建材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两新一重”和海洋强省建设将有力拉动建材内需。我国将逐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进山东省“两新一重”以及海洋强省建设,更有利于发掘国内及山东省市场对基础建筑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产品需求,扩大市场空间。山东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深化美丽乡村和美丽村居标准化建设,也有利于拉动山东省建材内需。
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建设为建材产业注入新活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将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为建材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为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交通建设、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提供强力支撑,是全省建材工业实现动能转换的主要方向和抓手。
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拓展新型建材发展空间。山东省把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出2025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的发展目标。装配式建筑部品和绿色建材产业的协同发展将形成以优势企业为核心,涵盖建材全产业链。在政策推动和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将进一步推动装配式建筑部品和绿色建材产品发展。
“一带一路”将提升山东建材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山东省是沿海经济大省和“一带一路”海陆交通的重要节点,借助胶州、临沂“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和山东省交通便捷的优势,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以及国际化人才,提升国际合作的水平和层次,推动建材产业国际化布局,引导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建材工业发展面临挑战依然严峻。首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对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挑战。当前山东省建材工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建材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产品质量品牌建设有待提升,亟需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融合进程,实现品牌高端化,以满足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和消费升级对建材产品的市场需求。第二,严格的生态环保政策对山东建材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山东省出台了水泥、玻璃等行业的配套环保政策,七个城市被列入“2+26”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将面临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和环保管控措施约束。资源和环境约束的日趋增强必将进一步倒逼山东省建材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山东省部分传统优势产业,如石材、建筑陶瓷等是国际融合度较高的产业,在产业规模大幅度萎缩的情况下,将对全省建材产业链、供应链和外贸预期带来较大影响。
二、需求预测。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的“两新一重”建设将加快推进。“十四五”时期山东省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处于稳定发展阶段,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加快。预计“十四五”期间,山东省水泥、砂石骨料、混凝土制品总体需求将保持平稳,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防水材料等产品需求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装配式建筑部品、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需求将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第三章 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以智能化、绿色化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高产业发展9质量效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优良产业生态,开创新时代山东省建材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系,围绕行业关键共性问题,加强技术联合攻关,实现共性和关键技术突破,补齐产业短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业整体技术创新水平。
——坚持链式发展。不断优化提升建材行业产业链,加快构建龙头牵引更加有力、衔接配套更加紧密、双创要素更加集聚、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的优良产业生态。培育行业领航企业,推进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促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坚持绿色低碳。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淘汰低端低效产能,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材产业体系,走绿色低碳、清洁安全、提质增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安全可控。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重视工业生产控制系统网络安全,提升建材职业健康安全保障,重视企业生产安全,提高行业支撑能力。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发展两大产业链条,做优四大产业集群,做强八大产业基地,发挥领航企业带动作用,攻克一批关键技术,不断“强链补链延链”,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形成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生产性服务为支撑、建材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推动山东建材工业向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到2025年,前十家建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行业总量的30%,培育千亿级企业1家,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基地)5个,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工业固体废弃物在建材生产中的应用比重达到70%左右。其中:
——两大产业链条:水泥产业链、玻璃产业链;
——四大产业集群:泰安玻璃纤维产业集群、德州武城县和潍坊安丘市玻璃钢产业集群、寿光防水产业集群;
——八大产业基地:玻璃产业基地(滕州、巨野)、陶瓷产业基地(淄博、临沂)、石材产业基地(平邑、莱州、五莲、邹城)。
第四章 发展重点
一、水泥行业
整合退出低效产能。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严禁新增水泥熟料、粉磨产能,严禁省外水泥熟料、粉磨产能转入我省。除特种水泥熟料和化工配套水泥熟料生产线外,2500吨/日以下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全部整合退出。直径3.2米及以下水泥磨机全部整合退出,退出产能可进行减量置换。通过产能置换新建的水泥熟料生产线规模不得低于4000吨/日,水泥磨机直径不得小于3.8米。
优化提升产业链条。推动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砂石骨料+水泥制造+预拌混凝土(干混砂浆)+装配式建筑部品”全产业链发展。围绕水泥产业链加快突破骨料、商混、水泥制品、装配式建筑部件等补短板领域。到2025年,培育“领航型”企业,推动水泥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济宁、潍坊等城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部品生产及其设备产业链。重点推进济南钢城山东鲁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平阴绿色建材产业园建设,积极打造集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和部品生产、应用于一体的综合产业集聚区。
加快发展特种水泥。鼓励发展硫(铁)铝酸盐水泥、海洋工程等腐蚀环境用特种水泥、极地工程等低温环境用特种水泥,发展满足海洋、港口、核电站、隧道、高速公路等特殊工程、特种环境和新领域的高端特种水泥。
提升技术装备水平。集中攻关水泥窑替代燃料技术、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线技术、特种工程用水泥先进生产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推广新型装配式主体、围护结构构件的节点连接技术;钢结构部件防火、防腐预处理技术;装配式建筑内外墙板、保温装饰一体板等装饰部品的耐久性涂装技术;建筑门窗、屋面板、围护墙板等围护部品的防水密封技术,隔断墙体、集成墙面等的工厂化管线综合集成技术。加大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和消能减震、预应力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发展燃料替代的新技术、新装备。
积极推进协同处置。加大对大宗固废、生活垃圾和城市污泥、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协同处置力度。研发水泥窑协同处置工艺技术及装备,完善和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污泥技术,加大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危险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推广力度。到2025年,提升水泥窑服务城市功能,建成20条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危废及污泥生产线。
二、平板玻璃行业
优化空间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建设完善滕州、巨野现代玻璃产业基地,支持济南、德州、临沂、威海深加工玻璃聚集地和临朐玻璃贸易集散地发展,培育淄博功能玻璃生产基地和青岛出口贸易集散地,优化空间布局。大力培植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具备较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省内龙头企业,通过3-5年培育打造为“领航型”企业,发挥其带头引领作用,促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
攻克关键技术,补齐产业空白。集中攻关高硼硅玻璃生产工艺及装备、高档汽车用三银LOW-E镀膜等关键技术。推广钢化真空玻璃生产装备、碲化镉发电玻璃成套制备等技术,发展玻璃搬运机器人、平板玻璃垂直堆垛机、数控拉边机、新型垂直搅拌器、熔窑组合式投料装备等自动化生产关键装备。加快发展光伏玻璃、基板玻璃,补齐产业空白。
发展高端产品,延长产业链条。严格执行行业准入、能耗、大气污染排放标准,从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环保等方面淘汰不达标产能。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审批制度,严禁普通建筑玻璃新增产能。重点发展节能安全玻璃、交通领域玻璃、家电玻璃等锻长板产品,加快发展低辐射镀膜玻璃、超白玻璃、高透型镀膜中空玻璃、真空玻璃、多色镀膜玻璃制品等建筑节能安全玻璃,提高精深加工用玻璃原片比重。
三、建筑卫生陶瓷行业
做优做强两大基地。做优做强淄博和临沂建筑陶瓷生产基地,支持淄博淄川建陶创新示范园和临沂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园建设。以淄博淄川新型绿色陶瓷园区为代表的淄川产区向原料、模具生产、机械装备以及研发设计、金融保险、物流配送等配套产业的陶瓷物流集散地方向发展。以临沂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园为代表的罗庄产区向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品牌孵化、智能生产于一体的现代陶瓷产业转型发展。
加强区域品牌建设。重塑淄博建筑陶瓷品牌,全力打造“当代国窑”淄博建筑陶瓷品牌及骨干企业品牌,重塑行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鼓励建筑卫生陶瓷骨干企业加强培育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建立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企业品牌管理体系,加强山东省建材品牌文化建设和品牌宣传推广。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高温烟气和污水处理陶瓷膜材料的制备技术,鼓励陶瓷薄型化工艺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重点研制干法制粉、喷墨打印、增材制造、陶瓷原料制备控制系统、压机控制系统、机器人注浆修坯、机器人施釉、产品智能检选和包装码堆等技术装备,加快窑炉、喷雾干燥塔等设备节能改造。
发展新型陶瓷和功能陶瓷。重点发展陶瓷复合保温装饰一体板等绿色化、复合化、功能化产品、满足装配式装修要求的干式施工的墙地面系统、整体厨卫等集成产品,发展泡沫陶瓷、陶瓷透水砖等采用工业废弃物和低品位原料开发的陶瓷砖产品,发展高温非氧化物陶瓷、节水型卫生陶瓷、轻质保温装饰陶瓷砖等高端陶瓷产品。大力推进陶瓷砖产品薄型化,推广耐磨、耐污、防滑、保温等多功能型新品种应用。
四、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行业
培植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培育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对产业链条、产业集群集成能力和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依托龙头骨干企业优势,带动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
做优做强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威海、泰安、德州、潍坊等复合材料制品产业园,支持沂源等复合材料产业园建设。做优做强泰安玻纤产业集群、德州武城县和潍坊安丘市玻璃钢产业集群,以园区为平台,鼓励引进一批高精尖项目,实现产业差异化发展、规模化提升。
发展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鼓励发展超细、高强高模、耐碱、低介电、低膨胀、高硅氧、可降解、异形截面等高性能玻璃纤维及玻纤制品。围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规模化饲养场、农业大棚等领域需求,研发推广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热固性复合材料产品,基建工程用玻璃纤维复合格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