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遇到台风暴雨天气,我们这个小区的大门就被齐膝深的积水封住了。”12月2日,三亚市吉阳区丰兴隆榆亚新村小区67岁的居民陈贻娥激动地说,“去年在我们小区进行了‘海绵化’改造,下大雨就积水日子一去不复返!”
为了让丰兴隆榆亚新村小区居民不再受内涝之苦,2018年三亚不但在该小区内进行“海绵化”改造,而且在小区之外数百米处兴建了丰兴隆桥头公园。这个公园的草地和地下管道,可以吸纳和疏导洪水。
对于城市内涝,三亚的外来从业者也深有体会。
“以前雨天接到乘客去凤凰路、迎宾路,我心里就发怵,因为那时候雨季一来,城市就要‘看海’,车子根本驶不过去。”来自安徽的魏志贺已在三亚当了7年出租车司机,他感慨:“现在好了,暴雨天经过这两个路段都很畅通。”
凤凰路、迎宾路这两个路段的大变化,主要得益于东岸湿地公园的建设。
2016年以来,三亚实施陆地39.27公顷、水域27.5公顷的东岸湿地公园项目,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修筑了100余个陂塘,拓宽了排洪通道。
2019年5月,东岸湿地公园建成,成为三亚最大的淡水湿地公园。此后,迎宾路、凤凰路、月川中路等路段,逢雨必淹必堵的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
三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统计显示:三亚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共20.3平方公里,已完成工程项目106个。其中,“海绵化”改造老旧小区40个,改造与建设道路3条,建设公园7个,治理河道湖泊等3个,铺设管网及排水防涝设施93.4公里,消除易涝点13个,治理黑臭水体4个。全市“海绵城市”建设计划总投资50.6亿元。
根据三亚市多个部门监测,“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的下洋田、凤凰路嘉宝花园等较为严重的内涝点,经受住了“山神”“贝碧嘉”“木恩”等台风和强降雨的考验,未出现严重积水问题。同时,全市新增绿地面积136公顷、生态岸线13.5千米、水域面积7.1公顷。
省建筑设计院工程师游耀说:“由于采取上截、中蓄、下排等多段分解法治水,三亚减少了长期的水安全隐患。”
“上截”,就是将三亚金鸡岭山体雨水截流至东岸湿地和三亚西河,使之不进入城市建设区;“中蓄”,就是利用东岸湿地、抱坡溪湿地、腊尾山塘、山水国际山塘等多个湿地山塘等水体调蓄;“下排”,就是对部分地势低,难以靠自流排出且竖向标高改造困难的区域点,用雨水泵站进行强排。
谈及“海绵城市”建设经验,三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说,三亚注重顶层设计,出台了《三亚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编制完成《三亚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分区分类制定“海绵化”指标。尤其是《三亚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将“海绵化”指标纳入控规中管控。如今,“海绵化”设计已深深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中。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曾经肆虐的暴雨,如今却化害为利。
在对雨水进行资源化利用方面,通过“海绵化”建设,三亚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区域绿化和道路用水,雨水资源可使用量全年达370万立方米。
“我们厂将处理达标的尾水作为中水水源,用于河流生态补水。”提及对再生水进行资源化利用,三亚荔枝沟水质净化厂有关负责人说,“我们在试点区等区域形成局部分质供水系统,使之回用为城市杂用水,海绵城市试点区中水回用率预计可达37%。”
原标题:三亚:“海绵城市”破解“城市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