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在位于清苑区孙村乡的中节能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项目现场,18000立方米的垃圾坑中,极具科幻感的金属大手一把抓起垃圾,缓缓投入焚烧炉进料口。
“监控中看上去,这个大爪子不大。实际上,这个大爪子高2.8米,打开直径4.8米。一爪子下去,最少能抓起六七吨垃圾。”中节能二期工程部负责人陈康告诉记者,最低800多度高温的焚烧炉内,垃圾被迅速焚烧干净。重量占比不足10%的残渣,还可以用作建筑材料,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作用明显。
国内首台千吨级机组
二期投资6.89亿元,增加垃圾处理能力1000吨/日
2009年4月,占地135亩、总投资4.83亿的中节能项目一期开始建设,2014年8月,1号机组首次并网发电成功。彼时,一期项目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是保定市唯一一家运营的垃圾焚烧发电企业。
“那时候,企业每年处理生活垃圾约40万吨,发电量约1.44亿度。”陈康称,项目的投用为保定市垃圾焚烧处理做了示范性探索。
随着保定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清苑区、徐水区的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模式愈发成熟,一期项目的处理能力逐渐吃紧。
“2018年每天进场的垃圾,少则1300吨,多则1500吨。2019年全年共处理垃圾61.22万吨,平均每天1677吨。”陈康称,社会的发展,让二期扩建工程紧迫起来。
2019年9月,总投资6.89亿元的中节能二期工程开工。2020年11月28日,3号机组并网发电成功。12月2日,顺利完成72+24小时试运行。
“3号机组是国内首台千吨级机组,这次72+24小时试运行完成,标志着它将正式进入商业运行。”陈康称,二期项目投用,也让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的整体能力,从1200吨/日提升至2200吨/日,年处理能力达到80多万吨。
此外,整体项目每年发电量3亿多千瓦时,节约标煤10万多吨,节省填埋用地240亩,具备80万—200万平方米的供热能力,社会效益明显。
硕大的金属爪子,一下能抓起六七吨发酵后的生活垃圾。
助力雄保生态建设一体化
协助处理安新、容城部分生活垃圾,更为白洋淀上游垃圾处理找到出路
在二期项目的卸料平台,一辆封闭式垃圾车正在倾倒垃圾。看着车上“荣尚环境”几个字,项目综合管理部主任刘伯宁告诉记者,这是一辆来自清苑区的垃圾车。
“目前,随着二期项目的投用,我们除了处理市区的1200多吨垃圾,每天还要处理清苑区300—400吨垃圾,徐水区400—500吨垃圾。”刘伯宁称,随着地处雄安新区上游的清苑和徐水的生活垃圾被焚烧发电,对于雄安新区来说意义明显,“像徐水的瀑河直接流入白洋淀,漕河也直通白洋淀,清苑更有府河、唐河进淀。这两地的生活垃圾被运到这里焚烧,能减量90%以上,有效降低了垃圾入河的风险。”
刘伯宁称,除了服务雄安上游的中心城区,位于孙村的中节能项目,而今也在直接为雄安服务。“目前,鉴于雄安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还未投用,我们厂负责了一部分雄安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刘伯宁称,目前安新县和容城县的部分生活垃圾,每天都会运到中节能项目来处理,“少时一天80吨左右,多时一天300多吨。”
更多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建
2023年底前9个项目投用,保定迈向无害减量资源化新时代
满足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需求的中节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只是保定全域生活垃圾处理迈向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新时代的一个缩影。
目前,保定市建成并运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共计16座,设计总处理能力6405吨/日。
近年来,保定市在环雄安管控区6县22个乡镇446个村,实现了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置。此外,将白洋淀上游潴龙河、孝义河等8条主要入淀河流沿线1公里范围内,沿河1307个村庄生活垃圾纳入市场化处理。
大量生活垃圾急需处置下,为了满足需要,保定市加大了生活垃圾处理力度。预计到2023年底前,全市将完成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9个(中节能保定二期,高碑店一期、二期,蠡县,涞水,满城,顺平,阜平,易县)。具体包括,计划2020年底前建成5个(中节能保定二期、高碑店一期、满城、蠡县、涞水);2021年底前建成2个(顺平、阜平);2022年底前建成1个(易县);2023年底前建成1个(高碑店二期)。
9个项目全部完成后,全市焚烧处理能力将达到8600吨/日,处理能力能够满足保定市生活垃圾处理需求,实现保定市全域垃圾焚烧覆盖。
保定迈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新时代,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