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产业飞速成长: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水处理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中国膜产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成长为我国经济舞台的重要新生力量。时至今日,膜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膜产业成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001年以前,我国的膜产业发展整体处于基础较为落后且发展速度较慢的阶段。特别是在1995年以前,全国从事膜产业相关业务的企业不足50家,2000年之前,膜企业数量增长始终缓慢。进入2001年之后,国内膜企业数量开始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十二五”期间增加的膜企业数量达到了332家。从2015年开始,膜企业数量增速放缓,进入高位稳定的发展阶段。截至2017年年中,中国的膜生产商、泵、膜工程商、膜服务商以及膜工程有关的管路等配套设施建造公司达到1102家。
“十二五”以来,我国膜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每年都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据膜协会统计,2018年我国膜产业产值达2438亿元,同比增长19.4%;目前涉膜企业数量达2038家,带动下游万亿级产业。膜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节能减排、环保治理、传统产业升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膜产业技术成就
从“十五”规划以来,国家在不同时期均对膜产业发展给予了规划引领和重点支持,膜制造在技术创新层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其间取得的创新成就主要包括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的聚氯乙烯(PVC)材料制备毛细管膜,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偏氟乙烯毛细管膜、渗透气化膜和平板式MBR膜的产业化等。
比如,海南立昇净水科技实业公司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工程塑料——PVC材料生产优质超滤膜,解决了超滤膜生产成本和运行费用过高的问题,使单位面积售价降至百元以内;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公司于2012年在国内外率先开发出同质增强型PVDF中空纤维膜,兼具热致相分离法PVDF膜产品的力学性能和非溶剂致相分离法PVDF膜产品的高分离精度,并且具有较高的抗污染性能;北京碧水源率先在国内建成了大规模纤维增强型复合NIPS法超/微滤MBR污水处理生产线,打破了国际垄断。
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迭代的有力驱动下,中国的膜产品迅速打开了世界市场。国产微滤膜、超滤膜及部分反渗透膜,由于质量性能良好、价格低廉、服务及时等优势,大量进入国际市场。
海南立昇、天津膜天膜、山东招金膜天、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北京格兰特膜、厦门三达膜、上海斯纳普膜等单位的膜产品已远销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印度、巴西、俄罗斯、美国和欧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企业纷纷反映,国际市场天地广阔,商贸工作做起来比国内更加酣畅淋漓。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多个膜专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膜在海水淡化,工业废水处理,化工物质的分离、提纯、浓缩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我国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膜产业质量管理
由于我国膜产业起步较晚,此前相关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比较少。随着产业发展,我国对膜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管理水平也在快速提升。截至2017年底,我国共制定发布七八十项各类膜标准,另有多项正在研究编制中。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在国家授权的液体分离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进行膜产品检测的生产企业由2012年的14家企业增至24家,增长71.43%;检测不同形式规格的产品由2012年的32个增至71个,增长122%;检测项目由2012年的80项增至196项,增长145%。这些数字充分反映出膜产品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认识和理念在跃升。很多企业不仅开展产品自检测,还积极落实第三方检测。
膜产业发展犹待强化
膜产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在原始创新、产业化、应用拓展和国际竞争能力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分离膜的产业链,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仍有待强化。不仅原创技术有待提升,关键装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由于高端膜仍依赖进口,膜技术产业链完整性有待完善,上下游企业连接的紧密度也亟待加强。
在我国石化行业转型升级任务十分繁重、行业安全环保压力日益增大的形势下,加强膜产业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显得更加迫切。膜技术作为化工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要牢牢抓住行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促进行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水处理等民生事业不断进步,以及全球化浪潮不可阻挡地向前推进,蓬勃发展的中国膜产业风头正劲、前景无限,未来将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