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生态环境部统计,2011-2017年我国的危废产量从3431万吨增加到6973万吨(大量危废尚未纳入统计范围)。根据前瞻产业研究:未来危废产生量的复合增长率为12%,预计 2018-2023的市场空间增长约为500亿元。
基于本文分析,可得:
山东、长三角地区目前刚需明显,西部地区未来市场增速可观。
填埋和焚烧需求缺口大,其中山东、华中、西部地区的市场比重不可忽视。
未来PPP仍有应用潜力,盈利能力是关键。近期并购活跃,优质营运项目的盈利驱动作用明显;远期,企业的营运效率、技术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成为盈利驱动的重要因素。
未来的市场一方面产自于缺口,另一方面来自于产能结构的不平衡。
截止2017年底,我国危废的产量达到6936.89万吨,尽管我国2017年底核准的危废生产资质规模达到8178万吨/年,但实际的处理规模仅仅占危废产量的1/3,缺口庞大。从地区来看,我国的工业危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山东、长三角、辽沈一带、西南重工业区等地域,其中山东、江苏、湖南、浙江、内蒙古、四川、广东、广西、吉林和新疆的危废产量之和占上报总量的1/3。根据广发证券分析,目前处理缺口比较大大的区域包括山东、湖南、青海以及新疆一带。
此外,处置能力失衡普遍:以西南地区为例,综合利用产能过程最高达到40万吨以上,而无害化处置缺口最高达到20万吨左右。以河南省为例,其废矿物油、河南废矿物油、精(蒸)馏残渣、废催化剂等利用价值较高的危险废物处理能力明显过剩,而其他无利用价值或综合利用技术门槛较高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项目能力又显不足。
未来:
A:山东、长三角市场“刚需”明显,危废西部地区未来增量空间明显
以山东为例,特别是焚烧处置残渣、含钡废物、爆炸性废物和催化剂处置需求更大。山东的自行利用占比超过5成,随着监督和处置要求日益严格,该部分也将推动市场。根据十三五,山东预计新增处置利用规模6.5倍,缺口明显。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江苏地区的需求庞大,尽管江苏省拥有最大规模的核准处置能力,但无害化处置产能稀缺,且处置品类单一。此外江苏是危废转移大省,转出规模可达当地产废的40%以上,进入安徽、江西等地。随着多省对转入危废的严格控制以及考虑到危废的“短腿经济”,从远期来看,转出限制将倒逼转出地“内部消化”。根据江苏相关规划:未来将以飞灰、工业污泥、废盐等库存量大、处置难的危险废物为重点,填埋和焚烧为产能建设重点。
未来:
A:山东、长三角市场“刚需”明显,危废西部地区未来增量空间明显
以山东为例,特别是焚烧处置残渣、含钡废物、爆炸性废物和催化剂处置需求更大。山东的自行利用占比超过5成,随着监督和处置要求日益严格,该部分也将推动市场。根据十三五,山东预计新增处置利用规模6.5倍,缺口明显。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江苏地区的需求庞大,尽管江苏省拥有最大规模的核准处置能力,但无害化处置产能稀缺,且处置品类单一。此外江苏是危废转移大省,转出规模可达当地产废的40%以上,进入安徽、江西等地。随着多省对转入危废的严格控制以及考虑到危废的“短腿经济”,从远期来看,转出限制将倒逼转出地“内部消化”。根据江苏相关规划:未来将以飞灰、工业污泥、废盐等库存量大、处置难的危险废物为重点,填埋和焚烧为产能建设重点。
京津冀地区受到供给侧改革影响预计产业转移规划[1],总体空间有限,河北空间相对明显:近三年的危废产量呈现递减趋势,预计未来京津冀的危废增量趋于平缓,区域总体增量空间有限。相对而言,基于十三五规划目标(新增能力3.3倍),河北省的危废市场存在一定的市场空间,但总体依然有限,未来的处置重点为废酸、制药行业废菌渣。
西部地区增量空间明显:根据近几年的产业值统计,可以判断西南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特别是云南近两年的工业产值增速明显,处置需求可从规划文件中反应。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是甘肃和新疆的危废产量较高,但产值增速有所减缓,低于全国水平。相反,青海和宁夏的危废产量目前较少,但是从工业产值发展来看,增量潜力大:一方面青海、甘肃的危废贮存量较高,特别是青海,根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当地的贮存量为268.30万吨,占全国可统计贮存总量约1/3,当地危废产量数的91%;另一方面,《产业转移目录》(2018)明确将西部地区作为主要承接区域,其中鼓励承接的有色金属冶炼、化工行业等均为危废产生主要行业(占总产量的19%、15%)。
B:焚烧、填埋处置市场潜力大
从危废种类来看,我国的工业危废的主要产物包括废碱、废酸、石棉、有色金属冶炼废物、无机氰化物废物和废矿物油,根据下图,主要分布在山东及西部地区。目前无害化处置的缺口仍然明显,以山东为例,截止2019年1月,山东省内的废碱处置规模仅仅为22万吨,远远小于其产量。根据技术导则(废酸、废碱、石棉废物及有色金属冶炼废物填埋;无机氰化物、非矿物油焚烧),以上区域对焚烧、填埋的市场发展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