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资讯 » 政策标准 » 正文

全文|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21  浏览次数:509
核心提示: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第十一篇提出加快建设生态强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第十一篇提出加快建设生态强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精细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全省战略意图和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统筹重大战略和重大举措时空安排,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由大到强的转型攻坚期。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开创现代化河南建设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环境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省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在抓大事、谋长远中积势蓄势,在解难题、攻难关中砥砺奋进,“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果,中原更加出彩宏伟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事关全省长远发展的一批重大战略平台获批建设,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综合实力跨越提升。经济总量先后迈上4万亿元、5万亿元两个大台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5万元,均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财政总收入超过62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突破1万亿元,累计分别增长41.5%和52.7%。“金融豫军”发展壮大,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7万亿元、6万亿元。进出口总值达到6654.8亿元,累计增长44.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制造业“三大改造”全面实施,装备制造、食品制造产业加快跃向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加速发展,以“Huanghe”本土品牌为引领的鲲鹏计算产业初具规模,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接近50%。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快速提升,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等重大平台获批建设,高新技术企业新增4971家、翻了两番多。

攻坚战役成效显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三山一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扎实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5%左右,PM2.5、PM10年均浓度累计下降幅度均超过30%,劣Ⅴ类水质国控断面动态清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国土绿化提质增量,沿黄生态廊道初具规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各项环境指标达到五年来最好水平。金融、地方政府债务等风险有效化解,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

基础能力持续增强。米字形高铁网基本建成,郑徐、郑阜、商合杭、郑太、郑万河南段等高铁开通运营,高速公路通达所有县城,郑州机场三期北货运区开工建设,淮河、沙颍河水运通江达海,“米+井”综合运输通道和多层次枢纽体系基本形成。青电入豫工程投用,电力总装机突破1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过28%,管道天然气网络覆盖90%以上县城,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四水同治”成效显著,出山店水库、前坪水库下闸蓄水,引江济淮、小浪底南北岸灌区等十大水利工程加快推进。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扩容提速,县城及以上城区实现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全覆盖。

城乡区域更趋协调。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2%。中原城市群带动作用明显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郑州、洛阳两大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引领城镇协同区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成效突出,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效应显现。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走在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全面发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超过98%,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国企改革三年攻坚任务如期完成,科技、金融、医药卫生、生态文明、税收征管、价格、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四路协同”联通世界,“五区联动”能级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形成规模优势,郑州机场客货运吞吐量跃居中部地区“双第一”,中欧班列(郑州)综合运营指标居全国前列,跨境电子商务网购保税模式不断完善,铁海、河海联运扩容加密。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任务基本完成,新获批3个综合保税区和3个保税物流中心,多层次开放平台体系基本形成。豫卢、豫芬等对外合作和豫京、豫沪、豫苏、豫浙等省际合作不断深化。

民生福祉明显增进。每年高质量办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财政民生支出累计3.5万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稳定在76%以上,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680万人、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和人群全覆盖,累计救助城乡低保对象1718万人次、特困人员超过250万人次,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197万套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16.6万户、居全国前列。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全面提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项目建成投用,殷墟、甲骨文等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成效明显,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持续弘扬,黄河文化影响力和凝聚力显著增强,争做出彩河南人成为全省上下的自觉行动。管党治党取得重大成果,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平安河南、法治河南建设取得重要成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全面胜利,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尤为重要的是,“十三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亲临河南视察,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并多次对河南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把奋斗目标聚焦到奋勇争先、更加出彩上,把工作导向引领到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上,始终坚持政治统领、思想引领,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始终坚持大抓基层、大抓基础,在开拓进取中谱写了发展新篇、收获了丰硕成果,实现了由“二三一”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由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由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的历史性转变。这些探索和成就,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光芒,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比显著的制度优势,充分彰显了中原儿女争先进位谋出彩的奋斗精神,为乘势而上开启现代化河南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省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从国内外形势看,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更加注重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守住安全发展底线,为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从我省看,河南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到了由大到强、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关口,到了可以大有作为、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的重要时期。我省面临着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战略机遇,多领域战略平台融合联动的叠加效应持续显现,支撑国内大市场和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地位持续提升,产业体系基础、现代基础设施、开放通道枢纽等蓄积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亿万人口大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蕴含的内需潜力持续激发,科教创新资源和新兴产业引育形成的新发展动能持续壮大,大河大山大平原保护治理构筑的生态屏障作用持续凸显,庞大人力资源量质提升转化的人力资本红利持续释放,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黄河文明凝聚的精神力量持续彰显,传统优势不断强化、新的优势正在塑造,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同时,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比较突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相对落后,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占比不高,创新支撑能力不足,城镇化水平偏低,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短板,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充分,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社会治理还有不少弱项。

综合研判,我省正处于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蓄势跃升的突破期、调整转型的攻坚期、风险挑战的凸显期。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新机遇的战略性、可塑性和新挑战的复杂性、全局性,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更加坚定的战略自信迈入新发展阶段。

第二章 指导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河南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对河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赋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把黄河建设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等重大使命,明确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重大任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发展的如山厚望,充分展现了人民领袖对中原儿女的深情关怀。这是引领新时代河南发展的总纲领,是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总遵循。必须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原大地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落实“四个着力”、持续打好“四张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开好局、起好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牢方向强化保证;坚持人民至上,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坚持新发展理念,提升质量提高效益;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增强动力拓展空间;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谋划统筹推进;坚持抓纲带目,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坚持干字当头,真抓实干奋勇争先。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外部形势和发展条件,确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第一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省将紧紧围绕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坚持“两个高质量”,基本建成“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

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思想政治统领更加有力,根本建设、基础建设、长远建设作用更加彰显,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更加浓厚,党建引领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保证作用充分彰显。

经济强省。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文化强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文化旅游全面深度融合,黄河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加广泛深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生态强省。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在黄河流域率先实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经济优势彰显,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开放强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大幅提升,贸易和投资实现高水平自由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地位基本确立,开放优势显著增强。

中西部创新高地。创新创业蓬勃发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建成人才强省,创新型省份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幸福美好家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平安河南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法治河南基本建成;居民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建成教育强省和健康中原,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今后五年要在奋勇争先、更加出彩上迈出更大步伐,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全国新增长极培育实现更大跨越。经济强省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再迈上两个新的大台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形成10个万亿级产业和10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都市圈引领带动作用充分显现,中原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中西部创新高地建设实现更大跃升。创新型省份和人才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水平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持续激发,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科研成果转化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走在中西部前列。

——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更大作为。内需潜力充分释放,营商环境显著优化,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全面形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优势更加彰显,全国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基本建成,现代流通体系更加完善。内陆开放高地优势更加凸显,“四路协同”水平显著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成更具国际影响力的门户枢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中欧班列(郑州)、跨境电子商务规模和质量保持全国领先,多层次开放平台体系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进出口总值突破7500亿元,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深入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农业设施装备和现代种业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

——文化软实力实现更大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广泛弘扬,出彩河南人竞相涌现,正能量更加充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达到更高水平,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基本建成,黄河文化影响力充分彰显,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成效。

——大河大山大平原保护治理实现更大进展。生态强省加快建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5个百分点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和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流域水系生态廊道、山地生态屏障、农田和城市生态系统加快形成,生态保护修复走在黄河流域前列,森林河南基本建成。

——民生福祉实现更大改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教育强省建设深入推进、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健康中原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高。

——治理效能实现更大提升。党的全面领导落实执行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法治河南、平安河南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基层治理走在全国前列,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基本形成,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持续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第四章 战略行动

“十四五”时期,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融入新发展格局找准定位、探索路径,以挺起制造业脊梁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扬起中心城市龙头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三农”根基,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以改革开放创新联动蓄积发展势能,全方位对接区域重大战略,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打造生态保护示范区、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聚焦事关全省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实施具有基础性、引领性、突破性的战略行动。

——科教资源引聚突破行动。加快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郑开科创走廊,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对接国内优势地区和国际科教资源,加强高水平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高端人才团队引进和培育,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推动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拓展数字赋能和智能制造覆盖面,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完善高能级产业载体体系,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现代服务业强省、质量强省和数字河南。

——中心城市能级提升行动。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构建都市圈轨道交通网和重点产业带,促进南阳、商丘、安阳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与周边区域协作联动,加快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进城市更新,深化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创建,推动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全面起势。

——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乡村建设行动。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种业自主创新,推动粮食产业三链同构,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三级统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行动。充分发挥大市场、大枢纽、大通道优势,加快构建以航空和高铁为引领的现代交通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统筹推进现代物流、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建设,健全商品和要素自主有序流通的体制机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和供应链平台,塑造流通经济新优势。

——高能级开放平台提质行动。以高水平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牵引,放大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枢纽、通道、都市集成效应,高水平建设“四条丝绸之路”,加强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复制推广,推动设立自贸试验区航空港扩展区域,完善开发区、口岸等开放平台功能,做大做强枢纽经济、航空经济、口岸经济、临港经济,打造贸易强省。

——营商环境优化行动。高水平推进以“一网通办”为牵引的“放管服”改革,深化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以评促改和信用河南建设,开展办理建筑许可、办理破产、获得信贷、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包容普惠创新等重点领域攻坚。

——生态治理和生态廊道建设提质行动。坚持“防”“治”“建”“调”“管”并举,统筹实施农业、工业、城乡污染防治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治理,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和森林河南建设,推进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全景贯通,加快建设南水北调中线、隋唐大运河及明清黄河故道、沿淮河等生态廊道,建设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行动。加快推进重大遗址保护和黄河历史文化地标城市建设,推进黄河文化专题博物馆建设,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构建以郑汴洛为引领、省内全流域贯通的黄河历史文化旅游带。

——基础能力和民生补短板行动。加快5G网络、大数据中心、高铁网、高速公路“13445工程”、外电外气入豫通道、现代水网、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两新一重”项目建设,打造交通强省、网络强省;持续办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民生实事,推进社会工作服务站乡镇(街道)全覆盖,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和城市综合防护体系,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

——清风中原建设行动。以“两个维护”为根本任务不断强化政治监督,深化落实“五比五不比”导向,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精准运用“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以案促改,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高质量党建引领行动。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贯通运用“五种学习方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持续筑牢基层基础,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持续营造“三个氛围”,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第二篇 打造中西部创新高地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全省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体系,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第五章 增强创新平台和载体支撑

实施科技强省行动,强化要素集聚、资源共享、载体联动,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载体、郑开科创走廊为先导、高新区为节点,建设沿黄科技创新带,努力形成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第一节 引进培育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抢抓国家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参与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黄河实验室、嵩山实验室、农业供给安全实验室,推动具备条件的创新平台和实验室晋升为国家级。加快传统科研机构资源整合和治理模式转型,推动国内外一流高校、知名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在豫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支持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培育引进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探索推广多元投入和市场化管理运作机制。加快河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第二节 推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发展

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持续开展人才培养引进和市场化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结合、营商环境优化等领域探索,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建设,加速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强化政策机制创新复制推广,做实“一区多园”,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

第三节 加快建设郑开科创走廊

以郑开科学大道为轴线,以中原科技城为龙头,以白沙科学谷、西湖数字湾、中原数据湖为主要节点,推进郑州高新区、金水科教园区、龙子湖高校园区、开封职教园区联动发展,建设百里创新创业长廊,打造支撑全省、服务全国的创新策源地。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营造技术、人才、数据、基金等集成协同的一流创新生态,加速集聚一批重大科创平台、知名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高成长企业。强化科教融合,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

第四节 拓展提升多层次区域创新载体

优化创新资源区域布局,推动高新区等科技园区提质发展,健全高新技术成果产出、转化和产业化机制,新增3—5家国家高新区,实现省级以上高新区省辖市(含济源示范区,下同)全覆盖,打造若干创新型特色园区,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支持高新区跨区域配置创新要素,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多种合作机制,带动区域经济和科技一体化发展。促进各地创新协同发展,完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市创新发展路径,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县(市)。

第六章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完善企业创新引导促进和梯次培育机制,加快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第一节 培育壮大创新企业群体

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计划,建立分层次遴选培育标准和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培育100家“瞪羚”企业和100家创新龙头企业,力争涌现10家左右“独角兽”(培育)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完善孵化培育和创新能力评估机制,争取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万家。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机制,推动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第二节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加大企业研发后补助等财政奖补力度,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创新产品政府优先采购等普惠性政策,推动科技创新券政策省辖市全覆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鼓励国有企业研发的政策措施。发挥企业家重要作用,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建设研发机构和平台,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行业研究院、共性技术平台,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

第三节 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改革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机制,建立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投资容错和政府让利机制,打造覆盖“募投管退”全流程服务链条。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深入推进科技贷业务,推进科技支行等专营机构建设。积极引进培育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机构,支持科技企业在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上市挂牌融资。统筹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星创天地等创业孵化载体建设,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积极发展“互联网平台+创业单元”等模式。推进国家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机制创新,加快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投”的孵化育成链条。

第七章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坚持市场导向、精准对接,协同部署产业链和创新链,畅通价值链跃升的关键环节,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第一节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建立重大创新需求公开征集定期发布制度,滚动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实施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生物育种、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现代农业、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努力实现关键共性技术与“卡脖子”技术群体性突破。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整合优势资源集中攻关,探索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河南模式。加强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郑州、洛阳、新乡等市建设协同创新平台。

第二节 加强基础领域研究

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加大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实施力度,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重大基础研究和未来技术研究,强化自由探索和应用研发带动,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强化重大科技计划原创导向,对原创性课题开通项目申报、评审“绿色”通道,探索实行基础研究长周期评价。

第三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网络平台建设和运行质效提升,拓展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中国(新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功能,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交易运营(郑州)试点平台和洛阳等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持续办好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扩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处置自主权,更好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加强区域性科技大市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建设,新引进培育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50家,壮大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

第八章 加快建设人才强省

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努力打造人才汇聚新高地、人才创业优选地、人才活力迸发地。

第一节 加强人才培养开发

深入实施“中原英才计划”,培养一批中原学者、中原领军人才、中原青年拔尖人才,造就一批中原文化名家、中原教学名师、中原名医,打造中原人才系列品牌。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和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推行“人才+团队+基金”模式,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健全高校人才分类培养机制,扩大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开展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壮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持续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着力培养大数据、软件开发、智能制造、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家政服务、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人才,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建设技能型社会,新培养75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和一批“中原大工匠”。弘扬企业家精神和新时代豫商精神,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形成百名领军企业家、千名骨干企业家和万名成长型企业家的优秀企业家雁阵。

第二节 更大力度引进人才

制定实施更有竞争力、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健全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和引才目录定期发布机制,更好发挥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等载体平台作用,持续开展招才引智省外专场活动和全天候线上活动,加快引进一批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持续推进博士后人才引进工程。完善“全职+柔性”引才引智机制,鼓励通过兼职挂职、技术咨询、项目合作、周末教授、特聘研究员等方式汇聚人才智力资源。拓宽引才国际视野,实施高端(海外)人才引进专项行动,推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人才社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第三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全面落实企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下放人才评价权限,推行代表作评价。扩大职称自主评审范围,完善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职称评聘“绿色”通道,推进社会化职称评审。建立科研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动态调整机制和竞争性科研项目奖酬金提取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畅通城乡、区域、行业和不同所有制间人才流动渠道,完善各类人才下沉服务基层和一线的政策机制。全方位落实人才奖励补贴、薪酬待遇、医疗社保、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居留便利等优惠政策,加快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努力打造中西部地区人才生态最优省份。

第九章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强化开放创新合作,营造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第一节 深化科研放权赋能改革

优化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建立科技创新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组织管理等机制,实施科研项目里程碑式考核等管理方式。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更好发挥科技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扩大科研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推行重大科技专项首席专家(技术总师)负责制,推进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等试点。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推行分级分类评审评价,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实行科技奖励提名制。深入推进科研院所优化整合,建立健全现代院所制度。

第二节 促进科技开放合作

深化与国内外创新龙头企业、知名高校院所的合作交流,积极对接创新优势区域,开展创新资源共享、科技联合攻关、科技成果协同转化,共建一批科技创新园区和成果转化基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积极引进海外关键技术和研发团队,推动共建一批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创业园。持续办好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吸引集聚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落地转化。

第三节 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健全科技伦理体系。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普工作,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具备科学素质公民比例提高到15%。强化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推进“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建设。

第三篇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驱动,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十章 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

坚持链式集群化发展,锻长板与补短板相结合,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传统产业,深入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完善先进制造业体系,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

第一节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

滚动发布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四基”突破清单,分类建设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工艺等工业基础数据库,推进技术研发、工程化攻关和市场应用全流程贯通。推进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完善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和首版次软件应用政策,建立示范应用基地和联盟,促进创新产品迭代研发和规模应用。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和企业标准“领跑者”行动,完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办好中国品牌日活动,持续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一批质量标杆、制造精品和知名自主品牌。

第二节 巩固提升战略支柱产业链

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推动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制造、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建材、现代轻纺等产业固链强链,强化细分领域产业链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和融合拓展,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共建共享安全可控的战略支柱产业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智能化、成套化和服务化发展,提升电气、盾构、农机、矿山、起重等装备制造的竞争优势和关键基础件供应能力。巩固传统食品加工优势,发展冷链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食品,加快烟草、白酒产业转型。做大做强电子制造产业,提升智能终端、计算机和服务器、汽车电子、光电子芯片等整机制造和零部件加工水平。增强精品钢、铝加工和铝基材料、超薄铜板带和铜箔等先进金属材料产品竞争力,延伸镁基材料、钨钼、铅锌、钛深加工等特色产业链,推进钢铁企业整合重组和装备升级。发展绿色墙材和装配式建筑,布局建设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壮大时尚服装和智能家居产业,带动现代轻纺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

第三节 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链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力争实现产业规模翻番。以链长制为抓手,强化建链引链育链,动态实施重点事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清单,构建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尼龙新材料、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5G等产业链。积极发展硅碳、聚碳、电子玻纤等新材料。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引进100个具有核心技术支撑的引领型企业和100个高水平创新平台。开展国家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建,创新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加快完善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重点培育10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北斗应用、量子信息、区块链、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积极抢占发展先机。

第四节 推动制造企业加能提效

深入推进智能制造,推动骨干企业向研发、设计、管理、仓储和服务等全流程智能化方向升级,加快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覆盖率。实施绿色制造提升行动,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绿色化改造,开展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和在役再制造示范。实施制造业“头雁”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大企业做强做优和兼并重组,形成60家以上国内一流的百亿级行业领军企业。健全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发展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补强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短板的冠军企业。深化产融合作,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比重,增加技改贷款,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

第十一章 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

推进服务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建设,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载体,增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和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供给能力。

第一节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畅通10大骨干物流通道,推进国家规划的10个物流枢纽、省规划的30个左右区域物流枢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信息平台、联运配送服务网络,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做强冷链、航空、电子商务、快递等特色物流,打造万亿级物流服务全产业链,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强省。培育多元化金融主体,深化“引金入豫”工程,做优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建设郑州、洛阳私募基金集聚区。提升发展科技服务、创意设计、商务咨询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拓展离岸、在岸服务外包市场。推进郑州国际会展名城建设,支持各地培育特色会展品牌。

第二节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升级

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扩大发展型消费服务供给。培育壮大家政、育幼、物业、教育培训、体育休闲等服务业,打造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万亿级产业。鼓励社会资本兴办丰富多样的社会服务和生活服务机构,开发个性化、多元化、智慧化、体验式的服务产品和模式,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力的品牌企业。完善实施生活性服务业认证认可制度,推进标准化诚信化职业化发展。

第三节 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推动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建设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流程再造等服务机构,推广设计外包、柔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远程维护、总集成总承包等模式。积极发展服务衍生制造,鼓励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服务企业,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

第十二章 建设高能级产业载体

以构建产业链现代化、供应链高效化、价值链高端化和创新链系统化的产业生态圈为主导,集约化配置要素资源,打造以国家级战略平台和高端产业创新平台为龙头、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为支撑的高能级产业载体体系。

第一节 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

优化产业集聚区功能布局和定位,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跨区域产业协作,推动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高端化发展、县域产业集聚区特色化发展。聚焦创新突破、开放联动、产城融合、体制创新,提升主导产业能级和承载服务功能。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智能化改造,打造园区数字供应链体系。开展产业集聚区“百园增效”行动,整备、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提高亩均产出效益。推动产业集聚区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建设安全、绿色园区。深化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因地制宜推广“管委会+公司”“政区合一+公司”、纯公司化等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运营专业化、市场化水平。

第二节 加快服务业“两区”转型发展

聚焦高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商务中心区和服务业专业园区功能优化、服务升级。推进商务中心区功能集成构建、高端要素集聚、特色品牌提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形成一批产业服务和城市服务优势彰显的高品质功能区。推动服务业专业园区特色化发展,吸引集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检验检测、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等服务业,打造一批支撑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融合创新载体。


 
 
[ 最新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m.cntfj.com

18264179969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