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以来,海南干部群众以自贸港速度、精神、干劲落实超常规举措,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和示范性工程加快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海南日报自今日起开设“探营”栏目,以记者探访揭秘的角度,带领读者感受自贸港建设一线的新气象、新面貌。
被丢被弃、人人远离的垃圾竟然还能摇身一变成宝贝?没错!
今天,欢迎大家来到位于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的海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以下简称海口垃圾发电厂),和海南日报记者一同探访垃圾是如何变成电流的。
8月12日,俯瞰坐落在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的海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海南日报记者苏晓杰摄
海口垃圾发电厂目前已建成两期,每天可处理来自海口、澄迈两地的2400吨生活垃圾。在海口垃圾发电厂,垃圾也必须经历重重关卡,方能重新创造价值。
先“称重”。来自海口或澄迈的垃圾密封运输车辆驶入海口垃圾发电厂后,自动计量汽车衡对运载垃圾称重计量,随后垃圾经地开式自动卸料门进入垃圾库。
海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一间垃圾库内,机械手臂正在抓取垃圾。海南日报记者苏晓杰摄
再“挤压”。隔着一面玻璃墙,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眼前的这间垃圾库足足有5层楼高,最多可储存1.4万吨垃圾。现在里面的垃圾已经堆到了约四层楼高,我们与垃圾库的距离只有两三米,却没有一个人掩鼻、皱眉。这是因为,垃圾库一直保持负压状态,保证了垃圾气味不会外散。
请大家注意看垃圾库墙上的5个数字。由于垃圾储存量大,这间垃圾库被分为5个区,不同的区对应着进料、燃烧、备用、发酵等不同的垃圾处理阶段。
垃圾来到这里,首先会被堆放、挤压、发酵。经过5天至7天的发酵后,工作人员使用抓斗将垃圾投入锅炉内燃烧。大伙儿可别小看了这个抓斗:它一斗就能抓取约6.5吨的垃圾,为锅炉提供充足的燃料。
中电国际新能源海南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海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中控平台上监控设备运行情况。海南日报记者苏晓杰摄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没有及时处理的垃圾会产生难闻的液体和气体,这里的垃圾经过发酵后,难道不会产生液体吗?如此一来又怎样保证燃烧质量呢?其实,这里的垃圾在发酵过程中,也会析出渗滤液和少量的甲烷等气体。但是,这些渗滤液会由水泵经过管道排入旁边的颜春岭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排放,气体则通过垃圾库上方的一次风机进入炉膛焚烧。
发酵后的垃圾将经历“下火海”的严苛关卡。请大家随我来到焚烧炉前。这面玻璃墙内的柱状体就是垃圾焚烧炉。垃圾焚烧产生的热量由余热锅炉转化为蒸汽,汽轮机和发电机同轴转动,大量蒸汽推动汽轮机转起来,同轴相连的发电机也随之转起来,从而实现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生产的电力除一小部分自用外,其余均输入电网,最终供给千家万户。
大家可别忘了,垃圾燃尽后还会剩下炉渣。海口垃圾发电厂发电部经理张为德介绍,这些“垃圾中的垃圾”,放在别处,其实又有一番用处——它们将在海口垃圾发电厂附近的综合利用厂里再次“变身”,被加工成环保砖等。
请大家随我来到中央控制室。这块大屏幕上不间断显示实时数据,其中的烟气数据均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呢?原来,焚烧炉内温度达950℃以上,保证烟气停留不少于2秒,将二恶英等有害物质高温分解,从而实现无害化排放。炉内的烟气会通过烟道进入反应塔。反应塔里会喷入活性炭和石灰浆,活性炭可以吸附重金属,石灰浆可以吸收酸性气体。
海口垃圾发电厂将垃圾变为电,日发电量约105万千瓦时(即度),相当于1800户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量。截至目前,该厂已处理垃圾约640万吨,发电量约21.48亿千瓦时。若是采取传统火电方式,发这么多电需要耗费11.4万吨煤,多产生27.2万吨二氧化碳。想象一下,几十万吨二氧化碳排入大气中,将会产生怎样的污染?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垃圾逐年增加。目前海口、澄迈每天共产生生活垃圾约4000吨。为了缓解生活垃圾处理压力,经省发改委备案,中电国际新能源海南有限公司已启动建设海口垃圾发电厂三期项目,按规划三期项目年处理垃圾量约65.7万吨,年发电量约2.37亿千瓦时。该项目预计今年底完成首台机组并网,明年3月底全面投人运营。
经过这一趟“探秘之旅”,我们亲眼见证了垃圾“变废为宝”的过程。同时,垃圾库中成吨的垃圾更是触目惊心,希望大家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做起,尽可能减少生活垃圾投放,共同保护海南的生态环境。